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家长之家

幸福·经验·幼儿园课程系列(2)——幼儿园课程必须回归经验

发表日期:2012年08月28日     浏览:1861 次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虞永平)

   经验既可以指幼儿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可以指幼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认识、能力和情感等幼儿园课程不只是强调知识,不只是强调学习结果,不只是强调教师的作用。经验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也是最适合幼儿需要的。所谓设计幼儿园课程就是设计和提供幼儿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机会。只有关注经验的幼儿园课程,才能真正让幼儿体味幸福。

   幼儿园课程应该回归经验。之所以说“回归”,是因为在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崇尚经验的时代。张雪门和陈鹤琴都特别关注经验。张雪门曾指出:经验不是特殊的东西经验是和环境相接触而来的。要明白儿童的经验须从儿童的环境估量入手。进幼稚园后,儿童的环境除了家,就是幼稚园,此外还有附近的街上。儿童在这三种环境中,每天从早至晚,凡耳所听,目所见,手所触,鼻所嗅的都是经验。这些经验若分析起来,不外乎社会和自然。他认为给幼稚园儿童组织课程,当设法引起他们的动作,使他们和环境事物相接触,也使环境中的事物都经过他们的感官。他还认为直接经验的获得,既不是由于言语,也不是由于书本,而是由于行为,行为是整个的。有直接经验做根基才能被为个体自己的经验,个体支配这种经验。譬如没有吹过的人或没有和冰接触,断不能想到北冰洋的冷。倡导经验取向的行为课出,教师是成人的代表,知识是专长的,是孤绝的,抽象的。幼童进幼稚园的中没有学科的观念,他们间的一切全是整个具体的。

   所以,教师对于幼童,不要抽象的言语或线条的图画类别的教材,而要常常运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生活的力量。若教师真能样,便是行为课程了。在20世纪20年代,陈鹤琴儿童的经验对儿童发展的,主张通过儿童的生活和经验来选择和确定幼儿园。他认为,儿童或社会上发何事情,教师都可以采为容,可以把一切预先所定搁起,重新再来做一番筹,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些相像,就要把它融进去。提出,让儿童从小建立对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发展的特性的正确认识,培养儿求是的精神;幼儿园课程的,要反映劳动群众的生园课程是儿童化的,不是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要儿童的心理和能力,不要人的经验编制一些生硬、高深的材料让儿童茫然不地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识;幼儿园课程是连续的,而不是孤立的。编制课程物的研讨要系统,要注意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不能将一个一个的事物孤,要使儿童得到关于事物整体的概念;幼儿园课程的,要向社会生活、民情自然物学习,引导儿童在活中学习和体会。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更是把幼儿园课程的经验特质充分地凸显出来了。

   综观今天世界先进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仍然是关注经验、强调经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教育内容选择的三条原则就包括“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这两条。因此,注重幼儿的经验,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立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