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2年11月14日 浏览:2192 次
幼儿园室外环境资源开发与利用之我见
深圳实验幼儿园 刘凌
摘 要: 福田区室外学习环境特色教师工作室通过对幼儿园室外学习环境开发与利用情况的研究发现, 当前幼儿园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为没有充分满足幼儿与自然环境互动的需要, 也没有重视开展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整合对多家幼儿园研究诊断与评估的资料,结合NAEYC发展适宜性实践对室外环境的参照指标以及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特点, 我们从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户外环境需要, 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开发和利用幼儿户外环境资源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 室外环境资源, 开发与利用,互动, 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需要用感官去认识事物,他们比成人更加需要运动、行动和活动。伟大的自然界向人类提供一个无穷的、永不停息的、带有韵律的感观游戏(地壳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基地,即,为孩子们成功渡过童年而准备的幼儿园室外空间环境。
室外环境资源是幼儿阶段不可或缺的学习宝库,它为幼儿的身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它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充分进行日光浴、空气浴的洗礼,开展全身运动时可以有效地促进骨骼和运动机能的增长。它也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自然界水、沙、石、树、泥、草木、虫和鸟的接触和了解,孩子们接受了所有必要的运动神经刺激。它还可以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驱散,向加入集体游戏中进而相互交往提供条件。
深圳市福田区室外学习环境特色教师工作室通过对幼儿园室外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诊断发现当前幼儿园在开发与利用室外环境资源方面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与不足;并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特点,我们从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室外环境需要、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开发和利用幼儿室外环境资源的几点设想。
一、注重幼儿与自然环境互动
1.室外环境的创设层面
(1) 重视室外环境创设的生态完整性
室外环境创设在突出美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坏境的生态完整性,从城市生态学角度进行的整体规划,将生物之间的共生性考虑其中,充分体现生态价值,保证生物共生、共享的小生态环境,从而增加幼儿与多种自然物接触、交往的机会。仅仅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草皮、移栽树木、购买盆栽花卉等方面,这样的室外环境创设做起了简单,看起来漂亮,但是不能让幼儿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重要性。
(2) 重视自然材料的使用,提高幼儿参与性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各种人造材料的使用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幼儿园室外环境的创设上:泥土地、沙土地正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室外主要活动场地上缩小、消失, 取而代之的除了水泥地外, 是大面积的塑胶地面、软质地砖;一些以木质材料为主的活动设施因外观陈旧也被抛弃了, 新增的是色彩艳丽、以塑料材质为主的组合设施。这样幼儿在室外环境中, 通过与设施、环境中自然材质的接触而可以自然而然获得的对自然的亲近感,也随之逐渐减少。
(3)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提高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
城市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和愿望,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强烈改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系统。它一方面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强烈干预和影响,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危害。今天很多城市强调“野生生物和生态环境对当地居民的价值和益处”,说明自然保护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而校园中的自然区域也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以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和谐观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理念为依据,因地制宜地对幼儿园室外环境进行长期、整体的自然规划,以恢复其已退化的生态系统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在园幼儿及周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随着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增加,也将为儿童的室外活动带来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2.室外活动的开展层面
(1) 适度器械类活动,提高与自然事物互动的活动
目前多数幼儿园在器械的设置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有些幼儿园的室外环境设置以大型器械为主,幼儿活动就是教师组织幼儿的器械活动。器械类活动是幼儿户外活动的重要方面,但是要更加注重幼儿与自然室外的互动活动,要从分利用幼儿园室外的一些自然事物如沙池、种植园、动物饲养等等,为幼儿提供机会去亲近。
(2) 组织参与体验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
生活在城市的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较少,孩子在原野空地让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机会更少,幼儿接触更多的是成人社会规范限制的公园、游乐园等。然而各种对成人的约束也渐渐成为幼儿的行为规范,比如:树木是不能够攀爬的,花花草草也是不允许采摘用来玩办家家、捣汁水染色、编花环等。让幼儿在心里留下了大自然只能用来观赏,而不能尽情的去参与。因此,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安排,应该多组织参与体验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
(3)从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允许幼儿利用各种自然物开展活动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所有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物体操作的主动性经验的基础上”;“言语和非言语表征对具体的、生动的经验能起到一种检查和说明的作用,但并不是用象征性模式来替代具体的经验”。主动学习的关键经验包括:运用所有的感官主动地探究,通过直接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操作、转换和组合各种材料,选择材料、活动和目的,进行大肌肉活动等。由此可见,室外环境中的各种自然事物对儿童来说所具有的意义不仅在于“有”,更在于“用”。尤其在我们无力阻止都市化的迅猛发展,无法去除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成人规则约束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在幼儿园中特地为孩子们保留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室外活动天地,引导、鼓励并支持他们将各种自然物自发、自由地纳入到自己的活动中去,满足其与自然环境充分、自主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增进幼儿与自然事物接触经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拉近幼儿与自然的距离,使其真正建立起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1.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层面
(1) 整合家庭资源,提高户外活动的多样性
在很多幼儿园中,作为一日生活的一部分开展的户外活动基本上都是依靠教师及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来计划、组织和实施的。虽然也有少数教师策划的活动(包括在幼儿园庭院范围内进行的和在幼儿园庭院范围以外开展的)邀请了家长参加,比如园中的亲子运动会,外出参观、郊游等,但大多仅限于形式上的参与,而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及社区中其他人员的各种资源优势( 如职业背景优势、兴趣特长优势、成长经历优势、空闲时间优势、性别特征优势等),通过多方面力量的合作与努力使户外活动得到丰富、拓展和深化。
(2) 将幼儿园的资源“融入”家庭教育
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幼儿园可以联合一些有职业特长的家长、社区人员或特聘专家等相关人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以举办讲座、主办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进行网上交流等形式,从教育观念、教育意识、活动内容和方式、指导策略、卫生保健知识、安全保护措施等方面对家庭生活中儿童的室外活动的开展给予一定援助和指导;也可以配合社区组织,以节日庆祝会、联谊会等形式在室外开展一些由社区居民参加的大型活动,引导儿童更好地融入地域社会中。
2.家庭教育的指导层面
(1) 转变家长观念,提高户外活动的频率
当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幼儿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这是无可厚非的。虽然从道理上都懂得应给予幼儿充分、自主展开户外活动的权利与和自由,但实际上出于对活动中事故的担忧和畏惧,不少教师更倾向于用限制、约束和统一活动方式等消极的手段来回避户外活动中的危险。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因而使得家庭生活中儿童的户外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家长不理解户外活动对儿童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喜欢把孩子关在家中玩耍;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卫生保健知识,天气稍有变化就限制孩子外出活动;还有的家长自己也是在父母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不仅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而且更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在活动中的事故时有发生等。因此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户外活动的频率,
(2) 将家庭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教学
除了可以借助有相关知识技术背景的家长或社区人员等的力量,对幼儿园户外环境进行生态化构建外,还可以通过调查社区各种室外环境资源、绘制资源分布图,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室外活动方案等方式,拓展幼儿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在调查、分析家长、社区自愿者的成长经历、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空闲时间等优势的基础上,还可以积极利用家庭、社区的人力资源,丰富幼儿室外活动形式。
参 考 文 献
[1] 王金梅,杨震. 浅谈适于儿童发育的幼儿园户外环境[J].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2008, 28(6): 9-11.
[2] 包智博. 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2010, 30(4): 111-113.
[3] 王欣. 幼儿户外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出发进行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465): 133-134.
[4] 陈鹤琴.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2:291-292.
[5] 唐淑等.童心拓荒—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9-220.
[6] 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9-153.
[7] (美)玛丽·霍曼等.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11.
[8] 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