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生?如今字典里说: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但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而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配称作先生。师者,须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必须智如泉源,行为表仪。否则,教师就只能沦为贩卖知识的嘴上饭碗。如此看来,“先生”这两个字,本身是有着厚重意义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代表自己的修为和一种精神的建立,还包涵别人的一份尊敬景仰。千年前,范仲淹也曾浩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开风气之先,不坠青云之志。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莫不是时代的榜样。在波澜壮阔的民国文化、烽火连天的抗战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中,他们宛如一座座顽强的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从这一点来看,《先生》更像当今教育的一面镜子。正如《先生》纪录片的制作人邓康延说的那样,通过这种方式还原了先生们当时的经历和思想,希望以古烁今,给现代人带来一徐清澈古韵之风……为当代教育者立镜。
《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以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或者说破灭一次,再理想一次。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先生》力图以先生般的个性呈现,映现先生的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通过对《先生》的阅读,让我们处于快速发展,躁动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有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重回一段动荡却又燃烧着自由民主火焰的岁月。一位先生的精神世界改造了一所大学,改造了一个时代,而这样一所大师云集思想、博学的大家,却永远只能存于当下人们的记忆中。先生已去,繁华已去,我们不能空留遗憾!我们唯一可做的是顺着大师的脚步,揣着大师的精神致力于当今教育中。(文/尹捍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