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小游戏,引导儿童观察和实践,提高儿童动手能力,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父母如何身体力行地和孩子一起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实验故事妈妈团4月11日举办了一场《科学小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沙龙活动,特邀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朱春莺进行讲座,并与故事妈妈们分享了教育经验。 朱老师首先介绍了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在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演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认知特点为:会运用思维来认识世界,但思维不太合逻辑;掌握口头语言,头脑中有了事物的表象,并能用词语代表表象,能从具体经验中学得概念。思维具有知觉的集中性倾向、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因此从“玩”中学、从“做”中学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训练。接着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让孩子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激发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对学习和动手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介绍了最早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动手做” (Hands-on)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美国已经开展了15年。1996年,法国引进了该项目,命名为“LMLAP”,2000年引进中国,并命名为“做中学”项目。这些活动项目的核心思想为: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建构知识,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强调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证,通过观察、提问、设想、验证,得到结论;并总结和表达。并举例幼儿园实施的按照颜色、表皮粗糙程度、味道等各种因素对水果分类。
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的科学游戏活动中应注意:鼓励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保持好奇心,进行观察与动手探索;鼓励孩子提出异想天开的各种想法,努力理解孩子奇异想法的合理一面,乐于与孩子进行交流,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可以提出适合幼儿理解的非错误解释;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并且不断探究以完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鼓励孩子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归纳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集中训练孩子的分类、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举出了适合幼儿不同阶段的多种玩具、实验和多个例子。最后提出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感受我们周围多彩的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