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4年05月12日 浏览:1613 次
5月15日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
碘是影响智力发育的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微量元素,成人每天需碘量最低不少于100-150ug,由于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别,不同人群需碘量不同,4岁以下每天需碘量70ug,成年人平均150ug,孕妇及乳母则需200ug左右。当摄入不足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碘缺乏病(简称IDD)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至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在五大洲的154个国家中,至少有130个国家的10亿人生活在碘缺乏的环境中。碘缺乏病不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克汀病、聋、哑、瘫痪,最主要的危害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造成碘缺乏地区人口的智能损害。我国是碘缺乏病较严重的国家,此病由于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成为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疾病之一。人体缺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发生碘缺乏病,乃至残疾。
我国是碘缺乏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生活于缺碘地区的人口约有7.2亿。涉及地域广,威胁人口多,特别是对新婚育龄女、孕妇、婴幼儿的危害更为突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缺少碘缺乏危害及预防知识,因此普及防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是当前消除碘缺乏病工作中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我国提出:5月5日为全国碘缺乏日,以此加大宣传,提高人们对碘缺乏病的认识。
碘缺乏病虽然危害严重,但是可能通过全民食用碘盐这一简单、安全、有效和经济的补碘措施来预防。首先是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要注意补碘,所以在每天食用适量的碘盐外,还可多吃些海带、紫菜、虾皮等含碘量高的食物。其次在喂养孩子时要科学合理地补碘,主要从食物中摄取,但孩子不宜过多食用碘盐,口味过咸会有损肾脏。
身体需要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自然环境缺碘是指土壤和饮用水含碘不足。由于食物链的作用,若土壤和水(不包括海水)中缺碘,则导致植物(粮食或疏菜)、动物缺碘。人吃了含碘低的食物,会造成碘摄入不足。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有效的补碘方法就是食用碘盐,这是因为碘盐的价格相对便宜,每天5-6克碘盐中所含的碘就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理需要。
高碘同低碘一样会危害人体健康,会引起高碘甲状腺肿等不良反应,甚至造成碘源性甲亢。碘过量近年来受到了国际甲状腺学界和地体需要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自然环境缺碘是指土壤和饮用水含碘不足。由于食物链的作用,若土壤和水(不包括海水)中缺碘,则导致植物(粮食或疏菜)、动物缺碘。人吃了含碘低的食物,会造成碘摄入不足。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有效的补碘方法就是食用碘盐,这是因为碘盐的价格相对便宜,每天5-6克碘盐中所含的碘就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