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教师园地

多重对话,互动生活—浅谈亲子班家长工作

发表日期:2008年03月08日     浏览:1487 次

 深圳实验幼儿园 董玉玲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研究父母与子女关系及其教育的一个新兴课题,是一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锁定孩子成长的系统新型教育模式。它通过调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
美国亲子教育倡导者ThomasGordon曾指出:现代父母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机会和条件来接受如何教养子女的训练。幼儿园只有预先实施父母教育,提供一系列合理、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协助父母教养他们的子女,才能提高家庭亲子活动的频率及质量。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预防从而减少儿童适应问题的发生。幼儿园开展的集体的亲子活动,对家长进行亲子活动指导正是这样的亲子教育的特殊形式。
在我们这里,亲子班的教育我们形容为“宝宝的第二次出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身体里来到这个世界上,也算是生理意义上的出生;而接受最初的幼儿园教育可以算是踏上社会的第一步,是“第二次出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次“出生”,为宝宝成为社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给孩子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是在孩子走向成熟时“扶”一程,还是“抱”一把?怎样才能做一个聪明的家长?相信这是所有为人父母最迫切想要了解的。我们的教育就从这里开始。
一、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在学期开始,我们会举行亲子班家长会,我们倡议不仅爸爸妈妈要参加,平时经常陪伴宝宝的家长也要尽量参与。希望通过家长会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现阶段的宝宝最需要什么;你可以给予宝宝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儿园注重哪些方面的教育等等。除了家长会,我们还会利用多种途径跟家长沟通。
家园亲子活动手册就是我们常用的沟通方式。手册中不仅有每个月家庭教育的重点、一些具体的儿歌和亲子游戏、还有需要家长和宝宝一起完成的手工小制作及老师和家长对宝宝的月评价。家长在陪伴宝宝一起进行游戏和小制作的互动中逐渐了解孩子,成为宝宝的好伙伴和支持者,保证了有质量的陪伴。很多家长在给宝宝的评价中都发现了宝宝的变化与进步,了解了自己宝宝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受益匪浅。
其次,“家园互动网络”也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沟通平台。不是每个家长都能经常陪伴自己的宝宝参加亲子班,对于这些忙碌又想了解幼儿园活动和理念的家长,“网络”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家园互动网上,每个家长都可以看到老师发的活动照片和一周活动计划,老师也会经常介绍好的文章给家长,帮助家长了解现阶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指导家长如何尊重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需要,怎么样技巧地鼓励孩子。家长还可以利用家园互动的信箱功能向老师反馈在教育中的困惑,对于幼儿园活动的建议和想法等等。
在这样的良性沟通中,家长明确的认识到亲子活动过程中,除了发展孩子的认知、良好个性以外,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成为游戏的最重要目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是其成长、发展的基础。孩子需要的是爱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亲子活动应更加富于感性,而不是知识性和系统性。在孩子通向成长的道路上协助他构建自我。
二、为家长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
    亲子班宝宝的陪伴者可算是多重角色的大汇总,有爸爸妈妈陪伴的宝宝;有爷爷奶奶陪伴的宝宝,还有保姆和阿姨陪同的宝宝,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教育水平的陪伴者构成了这样复杂的群体,老师在活动中该如何指导家长是我们老师经常探讨的问题之一。
在区域(个别)活动中,我们关注家长和宝宝的互动情况,老师常常会发现家长经常帮宝宝作主:“这个好,我们拿这个”“不要拿那个”“看这本书吧”等等。这样指挥性和指令性的语言会经常听到,老师会悄悄建议家长由指挥者变成观察者,不要出声,看看宝宝自己会选择什么,选择了又会怎么做,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当老师把这样的任务抛给家长后“命令式”语言少了,会观察的家长多了,有的家长还学会了一些和宝宝交流的技巧。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还经常会看到宝宝变成了“木偶人”。当老师带着宝宝做律动而宝宝只看不动时,迫切的家长们便成了“操纵者”扶着宝宝的手做动作的比比皆是。这时我们会告诉家长:“只要宝宝的注意力是在老师这里就不要干涉他,因为宝宝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宝宝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当老师对宝宝提问的时候不免会听到很多“传声筒”,老师的问题被家长再次近距离重复给宝宝听,这时老师会微笑地做出“安静”的手势,轻声要家长“相信宝宝已经听懂了”。经过反复的教育,家长们在集体活动中有了共识: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活动,操之过急的家长并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要学会给宝宝一些成长的空间,聪明的家长是会“留白”让宝宝去展现自我的。
户外活动是宝宝最爱、家长最操心的活动了。有的宝宝年龄小,总爱到处跑;有的宝宝胆子大,经常爬上爬下做些看似危险的动作;还有的宝宝根本不爱动,就站在一边看。家长的反应也各有不同,有寸步不离型的、有放任不管型的、还有拼命鼓励型的。家长的心情老师非常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也给予了不同的建议:寸步不离的家长可以适当调整距离;放任不管的家长还是要关注宝宝的活动,特别要注意宝宝的安全;拼命鼓励型的家长可以试着和宝宝一起玩,再多的鼓励比不上一起玩的乐趣。除了这些建议,老师在观察中还会发现宝宝哪方面动作发展还需要不断练习和指导。比如在“小兔跳”的游戏中有的宝宝还不会两只脚同时跳,老师就拿呼啦圈请家长和宝宝一起练习,把圈当成小兔的家,小兔去采蘑菇回家喽,小兔去外婆家等等,适当的情节引入提升了宝宝的兴趣,大量的练习使宝宝的动作得到了发展。
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和个别家长的沟通与辅导。当宝宝出现问题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时都会和老师探讨,老师也会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给家长客观的建议。比如班上有个宝宝一直都是家里人追着喂饭的,从不肯坐下来好好吃,为这个问题家里人大伤脑筋,妈妈急得找老师想办法。老师根据宝宝自尊心强,喜欢荣誉的个性和宝宝谈话:“听说宝宝最近能坐下一小会吃饭了,真的吗?老师真为你高兴!”在谈话后老师建议家长加强对宝宝吃饭行为的良性强化,发现宝宝的进步及时肯定和奖励红花。妈妈会问宝宝:“宝宝今天能坐下来吃5分钟啦!明天会更多时间吗?”老师善意的引导和家里及时的肯定对宝宝起到好的推动作用,这个妈妈最近告诉我:“现在家里开饭都是宝宝负责端菜和叫大家吃饭的,也能自己坐下来吃得很好了。”
理论的、形式的、活动过程的具体的指导使家长在亲子活动中取得到了有益的经验,有效的带动家庭亲子活动的开展,使家庭中的亲子活动丰富的开展起来,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三、各大活动中家园相互配合
    在各项活动中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家长逐步提升育儿水平的重要途径。每个学期我们会组织大量的活动,小到每个集体教育活动,大到厨房烹饪制作活动、科技小制作和外出活动等等,学校还有很多传统的节庆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家长有不同的参与和准备。比如在艺术节的活动中,我们为宝宝设计了童话表演活动《三只小猪》,家长在刚听到这个活动时觉得宝宝这么小,不可能有什么表演。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家长在排练中看到了宝宝的表现和表演水平,在不断的重复与练习中发现宝宝的潜力是这么大。所有的小演员中有个很内向的小男孩给大家留下了特别的记忆,他平时是不大出声的,在活动中选择了扮演大灰狼(所有的角色都是宝宝自己选择的),在演出中其他情节他总是糊里糊涂的,可当他每次表演到“大灰狼撞到砖墙”的时候总是格外清醒,能准确地把握节奏,表演出每个细节的动作,成为演出中的一大亮点,还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再如我们的做“葡萄面饼”活动中,家长带来了自家的葡萄干,绿的、紫的、大的、小的,各式葡萄干混合在一起,家长和宝宝一起用老师准备好的面粉团制作“葡萄面饼”有创意的家长还做出了“毛毛虫葡萄面饼”、“米老鼠葡萄面饼”等等。当老师把蒸好的葡萄面饼从厨房端出来时家长和宝宝的喜悦溢于言表,有的宝宝迫不及待就想吃,有的还要带回家给家里人尝尝。在活动中家长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其实是有很多的教育契机和教育空间的,这样的活动无疑给了她们极大的启发。
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宝宝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极大调动了家长参与活动和参与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了很多与宝宝相处的技巧,知道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引导语,家长从幼儿园的活动中汲取了大量的信息和经验并将之带到家庭中,使得家庭教育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虽然我们的亲子教育已经开展了几年的时间,但对于我们来说亲子教育还是刚刚起步阶段,我们看到了亲子教育的指导为家庭的亲子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也从家长那里学习到了许多教育经验,对家庭教育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这种活动带来的是多方的互动和受益,也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亲子教育进一步推向专业化和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