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9年07月12日 浏览:1445 次
许多家长对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一知半解,有的说:“我已教孩子认了 300多汉字,还要做什么准备?”有的家长干脆把玩具藏起来,认为“该收收心了”!她们强迫孩子认字、写字、做算术,个别家长竟将小学一年级的书拿来教孩子……还有一位家长指着孩子说:“他老是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了!”可见,对于孩子入学应做哪些准备,如何做准备,家长并不很清楚。如果家长不明确这些问题,采用错误的作法,就会使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畏惧、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这种“努力”会从根本上破坏孩子人学的心理准备,甚至为孩子学习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这不是“帮倒忙”吗?因此,家长的正确引导对于孩子的顺利入学十分重要。
(一)培养孩子的入学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大多数的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很愿意成为一名小学生。这倒不是他们有渴望知识与追求理想的自觉,而是好奇——这一幼儿原有的天性向高层次、纵深方向自然发展的必然反映。在好奇、好玩、好动基因的驱使下,引起幼儿上学欲望的逻辑起点和原始动因。在与幼儿交谈时发现,他们想上学的动机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表明他们“长大了”,以此获取炫耀的资本;二是新鲜感和好奇心的自然延续与发展。他们以为上学“很好玩”,背书包“很神气”,缺乏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作应有的认识和应变准备。少数的幼儿与上述情况相反,他们害怕上学,不愿意做小学生,留恋幼儿园的生活。这种情形的产生大多是由家长的恐吓造成的,使幼儿觉得上学是一种可怕的、受罪的事情。这两种入学心态都不好。因此需要理顺认识,调整情绪。让幼儿既愿意上学、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的来临。注意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不失时机、不拘形式地向孩子介绍学校的种种情况,如“学校里有许多小朋友”、“学校里有好多教师和好多书,他们将教你好多有用的东西”等。如果有机会,家长应亲自带孩子去小学看看,或让其接触一些邻居的小学生,使其熟悉新环境,了解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同时,引导他们不满足于获得零星的知识,让他们懂得入学学习系统的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你快要做小学生了。学生是干什么的呢?你不是想将来当个飞行员、医生、司机……吗?那就得进学校学习。这样使儿童直觉地了解到知识本身的价值,从而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向往和兴趣。
幼儿以直接兴趣占优势,它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家长应注意引导幼儿的兴趣,从学习过程转移到学习的结果上,让孩子能从学习的结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引导他们学会自控和专心。字习知识的过程并不都是生动有趣的,有许多“枯燥”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学校的活动也都有制度约束,学校老师要求的事,学生必须做到。
每位家长都知道,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也就是说,孩子的注意力要在40分钟内作有意的、合理的分配。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3岁孩子对有目的的活动的注意可持续3—5分钟,4岁孩子可持续10分钟,五六岁孩子可持续15-20分钟左右,其间,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逐步发展起来。而学校又有许多时间,像自习、课间休息、课外活动等都要由孩子自己支配、安排。这就要求孩子要有很好的独立性、纪律性和时间观念,能调节驾驭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上课注意听讲、努力记住讲课内容并能回忆出来,不做小动作,按老师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等。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学校的要求,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控、专心的能力。首先,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活动,如下棋、画画等,让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任务,锻炼他们注意的集中性和持久性,而不是强迫孩子。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别人的交谈、门外的声响、做事过程中的障碍与困难等等,都会使孩子中断正在进行的事情。家长应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障碍,排除外界干扰,并督促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活动,使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千万不能在孩子投入做某件事时,用其他事情去干扰他,打断他的活动,分散他的注意。再次,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生活与工作认真、严谨、专心致志。要知道,一个做事总是丢三拉四的家长是培养不出一个认真严谨的孩子的。
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的坏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要求不当造成的。而对于坏习惯,家长千万不能性急和灰心,更不能轻易把它看成是多动症。家长应根据孩子注意力发展的特点施以得当的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有的孩子确实特别爱动,小动作不断,手眼协调能力特别差,严重影响学习和作业完成。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应带他们到儿童心理卫生部门作一些测查和咨询,听一听专家的意见。
(三)培养孩子耐心倾听,教会他们大胆表达。入学后,主要的学习形式是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这就要求孩子认真地听,听清老师讲的是什么内容,然后积极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老师的提问。同时,还要听同学们的发言。这实际上也是给孩子提出了会听、会想、会说的要求。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会认真地、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有经验的家长,总是经常和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一起交谈、一起讨论,因为这些活动充满了双方共同的、相互的、积极的思维与语言交流。缺乏经验的家长才让自己成为“演讲者”,让孩子当“听众”。耐心倾听、大胆表达包含了注意力集中、自我控制、有礼貌、勇敢、坚强等很多内涵。因此培养耐心倾听、大胆表达的好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从多方面人手。
心在哪,哪儿的花就开得最艳!!谢谢您的配合!!愿我们孩子的明天会更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