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教师园地

培养小班幼儿合群性的重要性及有效措施

发表日期:2008年09月12日     浏览:1440 次

 深圳实验幼儿园  赖方方 

“世界也许很小,但心的领域却是最广大的。”幼儿素质启蒙教育培养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是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幼儿心理正处在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如同一粒种子处在萌芽期,拥有种子并不稀奇,发育不良的种子是不会茁壮成长的。
小班幼儿很多是第一次上幼儿园,这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比较正规地进入到一个集体中,有的幼儿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幼儿整天眼泪汪汪,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也有的幼儿不愿意与同伴相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老师也是不理不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很难融入到集体中来,经常怕别人冒犯他,对别人有防备心理;有的横行霸道、自私、固执,“一切为我”的心理态势等,以上种种表现都是幼儿不合群性的重要表现。产生原因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了,拿来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Χ叔叔Χ阿姨。也由于家长的限制,孩子们也不能常出去玩,他们虽有一大堆的玩具,却没有同龄的合作玩伴。由于年龄、兴趣的差异,家长和孩子很难有真正的共同语言和玩兴,家长总是事事谦让着孩子,有的甚至对于孩子的打闹现象当作一种乐趣,可到了幼儿园,这些现象就变成了一种不良行为。如:有一位孩子每当玩得兴奋就咬爸爸,爸爸还以为乐。今年,这位孩子上了小班,在幼儿园与同伴玩得开心时,也兴奋的咬了同伴一口,这一咬事情可就闹大了,这孩子也没有想过会是这样的后果,但习惯已形成,要改还真费了不少功夫。还有一位孩子经常对家长推推打打,在集体中,这种行为引起了同伴对他的恐惧。孩子的不合群,就阻碍他各方面的发展,内向的幼儿会失去许多与同伴学习交往的机会,自私、固执、不友善的幼儿,不容易结交朋友,最后被同伴孤立,对周围的人充满着不满和敌意。幼儿园三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在小班不及时的纠正,一旦幼儿在这个新的集体里巩固了这个坏习惯,将会严重阻碍幼儿社会性发展。因此,做好合群性的培养是小班幼儿入园后最关重要的一步。
一、创造一个温馨、合作、友爱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合群性的最重要条件。
开学前几天,老师要认真装饰布置活动室,将活动装饰得漂亮、清新;充满着家的气氛,有孩子喜欢的布娃娃、汽车、各式各样的玩具、图书等,也可以让幼儿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园,减轻幼儿的陌生感。每天来园时,教师热情迎接每一位幼儿,主动向幼儿鞠躬问早,抱一抱,亲一亲,抚摸他们,并亲昵地叫他们的“小名”,有的幼儿听不懂普通话,我们也可以讲一些他能听懂的方言,消除他的紧张感。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里,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友爱方面的教育和教幼儿掌握一些交往的技能。如:教师通过“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大家一起玩”等有关团结友爱的儿歌、歌曲和故事来教育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用商量的语气向同伴提出要求。每天进行一些让幼儿相互分享和合作的机会,如:在户外活动时,小汽车可交换玩、图书合作看一本、积木共同拼等。另外,教师以身作则,教师之间不要直呼其名,要像幼儿一样叫“Χ老师”,教师与幼儿之间礼貌相待,为幼儿树立榜样,使班内形成友好,和谐的氛围,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模仿中学习,为幼儿进一步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是培养小班幼儿合群性的最有力手段。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的特点,通过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具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动作,诱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幼儿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主动学习。对那些不爱说话的幼儿,教师鼓励他们去说一说,让爱说说话的幼儿在不爱说话的幼儿面前表演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影响他们,使其在同伴的感染下开口说话,为以后和同伴交往做好准备。有些比较被动与同伴交往的幼儿,教师可以把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与交往能力稍差的幼儿两人搭配为一组,让他们共同搭积木,共同滚皮球,,同时抓住日常生活活动的环节,按2人一组的形式洗手、入厕、排队等,给他们以充分交往的机会,这样主动交往的幼儿不断地给被动交往的幼儿以影响,在他们相互作用中,被动交往的幼儿在主动交往的幼儿影响下慢慢产生了主动交往的愿望。对于那些拒绝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只愿意跟着老师的幼儿,我们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我们班有一位幼儿,从来园开始,他就粘着老师,谁都可以,就是不愿意去参加同伴的活动。这位老师忙,他就跟着另外一位老师,从来园跟到离园。每天与家长分别时,就像是一场生死离别的情景。这孩子一个多月了还是这样,没有丝毫的进展,我们的老师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找到了“妈妈”的感觉。经与家长交流情况,家长反映,他不但没有上过幼儿园,而且,在上幼儿园前,很少与同伴交往,对同伴经常无所事从的感觉,到外面吃饭时,也有这种情况。我明白了,这孩子从来就没有体验过与同伴玩的快乐。第二天,班上的老师统一思想,他来园后,我们都不理他,也很少与他说话,他一会找我,一会找另外一位老师,看着都没有理他,他就没趣的自己玩起积木来了,我们看见了,也没有马上过去参与他的活动。过了好一会,他拼出了一架飞机,这时,我才走过去,拿起他的作品,让大家欣赏,并好好的表扬了他,他听了高兴极了,同伴们都为他鼓掌。我还建议:让他给小朋友作品。这时,他用不是很大的声音介绍了自己的飞机。从那以后,他慢慢地不再粘着老师了,愿意与同伴一块活动了。来园时,也能高兴地与妈妈说“再见”。有一次,他生病在家,他说:“妈妈,在家不好玩,我要去幼儿园。”妈妈听了都不相信,才这么几天,孩子就这么爱上幼儿园,心里真是激动万分。这是孩子找到与同伴玩快乐的原因。
  三、 家园共育是培养小班幼儿合群性的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半年就应开始着手准备:常带孩子和已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交谈交往,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激发孩子要上幼儿园的愿望。注意不要用“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这类去吓孩子,会让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的恐惧。特别是让孩子经常和那些活泼开朗、喜欢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玩,和他们一起唱唱跳跳,做做简单的游戏,听他们谈论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和有趣的活动。家长可在旁启发提问,以引导自己的孩子了解他感兴趣又对他有帮助的问题。当孩子与邻居或朋友的孩子交往玩耍,孩子间发生矛盾或争执时,也应本着协调谦让的原则进行劝说,切不可教训别人的孩子或支持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因为怕孩子吃亏就不准他和别的孩子交往。
入园后,老师发现幼儿有不合群的行为时,要及时的与家长沟通,把自己的观察情况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进行真诚的交流,统一思想,制定一个有效的措施,有目的进行实施教育。如:班上有一位幼儿能力各方面都挺好,在以前的幼儿园从不爱说话,更不敢在集体中表演,并且是带有一种很反感的情绪。刚到我园时,有一次亲子小组活动,每位幼儿都出来表演,他也是露也一种很反感的情绪,我们对他左哄右哄,他就是不上去,家长只好摇头表示对他这种现象已经是习以为常了。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在班上,我采用一种不露声色的教育。每当学完一首儿歌或歌曲,我就分进行分组表演,一会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一会是菲菲组和淘气组,变着花样来表演。这位幼儿在没有一种压力,一种很自然的情景下,他进入了活动的角色里,不像以前每次表演都有一个开场白,很慎重地宣布“下面,请谁谁表演,”他就是反感这样一种场合。有时,我还创设一个人人都想表现的机会,让给他表演。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没有想到这是给大家表演,慢慢地他也会主动当“小老师”带小朋友做做律动。最近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性格活泼大方多了,人也自信了。
    幼儿合群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重视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