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教师园地

幼儿自发音乐活动及其相关教育启示

发表日期:2008年05月27日     浏览:2165 次

深圳实验幼儿园 吴蕾君

自发的音乐行为是指完全由幼儿自己组织和发起的音乐行为或活动,可一人进行,也可几人进行甚至多人共同参加。幼儿对于这种自发的音乐活动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这种活动不仅常见于幼儿园中,在家庭、社区、马路、公交车上也时常见到。由于它能够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和交往手段、以及提供自主活动和自我满足的经验与观念,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自我教育活动。为了能够正确有效了解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并使其发挥出积极作用,笔者对目前深圳市某幼儿园自发音乐行为的现状作了调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想法。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大班幼儿,调查主要围绕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内容和频次开展,调查采取由各班老师填写问卷和访谈两部分组成,此外,笔者还对本班幼儿进行了个别重点观察。
    一、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现状分析
    通过笔者的观察,幼儿自发音乐行为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所发生的机会颇高,就以笔者所在班级幼儿的个案统计数据而言:幼儿每天自发音乐行为多则达到11次,少则也有3次。
    一般而言,幼儿自发音乐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愉快、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例如在幼儿在早上来园、下午离园、自由活动这三段时间内,因为这些时间段内,幼儿情绪都比较轻松、愉快,时间也相当充裕,所以容易出现自发的音乐活动。
    (一)、从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内容上看是丰富多彩的。据笔者观察,幼儿自发音乐行为内容的来源主要来自:
    1、幼儿园音乐课,此来源占了52%。其原因可能是教师近期教的歌曲或表演能比较新鲜的保留在幼儿的大脑里,随时可以被幼儿调动出来,而且幼儿歌曲的歌词内容一般比较具体形象,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2、周围的媒体,从内容来看,它占据第二位,其比例是34%。如: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歌、广告里的歌词等,幼儿唱起来朗朗上口。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内容凭借着更生动、形象、动感、色彩鲜艳及跳跃性的画面效果吸引着无数幼儿,且歌词有趣、押韵,幼儿易记、兴趣浓厚,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此外,目前一些新兴媒体的影响也逐步增强,例如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一经传播,那种相对简单的旋律加上随处都能听到的传播广度,很快就让幼儿学会了;又如快餐式音乐《嘻刷刷》,简单的歌词、夸张的动作、强烈的节奏,许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第一批小歌迷,成为了流行和快餐式音乐的俘虏。
    3、幼儿自创性的曲调内容,此内容占13%。如:有些幼儿会用同一个曲调而自编不同的歌词(包括自编一段歌词或一句歌词)。例如:有一幼儿把《春雨沙沙》中的“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改成“大风大风,呼呼呼,呼呼呼”。还有一幼儿将《郊游》中的“我们一同去郊游”改成“我们一同去跳舞”,发生这种情况是在幼儿切身体验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
    4、其他。此内容发生的频率比较少,仅占1%。如幼儿在游戏中结合所玩的内容发出种种有节奏的声音或动作。
   (二)、从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表现形式看,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唱歌、歌表演以及自发使用乐器等。
唱歌这种形式占了总内容的80%以上,而歌表演与使用乐器的却明显很低。笔者认为原因是,首先唱歌是最基本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表达、交流情感的最自然的手段之一。只要你愿意,张口就是一首歌,它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其次唱歌的形式最简单,往往是教师组织最多的一种活动,因此幼儿唱歌的经验比较丰富。第三,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与条件不够,如受到场地所限以及教室中乐器数量的因素,以致给幼儿提供相应歌表演和弹奏乐器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了。
    二、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相关教育启示
    1、教师应高度认识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重要性
    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对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都有极大好处;幼儿自发音乐行为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许多自发的音乐活动是与其他活动密切联系的,或由其它活动诱发出来,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使幼儿的生活更为丰富;它还可加强同伴的友情,有助于友好集体的形式,它与有组织的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构成音乐教育的整体。在充分认识了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重要性后,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主动去发现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对于幼儿已产生的自发音乐行为,教师应予以引导和鼓励,强化其兴趣,使之有所发展。如:有个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唱起了《学做解放军》,看她唱得很投入,老师可以适时给她提个建议“你唱得真好,如果边唱边跳,那就更好了”。她显得非常高兴,立即边唱边跳了起来。有时教师发现了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后,也参加进去或做一个热心的观众,这样做更能鼓舞幼儿、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
     2、教师应及时了解、深入孩子的生活。
    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内容与幼儿当前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就应该及时深入幼儿的生活,去了解并掌握幼儿感兴趣的事,这样教师对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才会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针对性地引发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如:最近电视上正在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的动画片,教师可利用早上各种环境都比较轻松的条件,有意识地向幼儿提问:“最近在看什么动画片?”教师也可在活动室内放一些动画片的歌曲等。在这样一种愉快的气氛下,容易引发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
    3、教师应为激发幼儿产生自发音乐行为创设条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条件,如:在班上活动的一角选择适当位置布置为音乐角。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来园后第一个选择的就是音乐角,因为音乐角的活动是最能表现幼儿情绪的,它不同于其它分区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唱歌跳舞,敲击各种乐器,沉浸在活动之中。又如:在幼儿学了音乐游戏《小兔乖乖》后,教师有意识地在音乐里放一些小兔和大灰狼的头饰,以便激发幼儿主动去复习这些游戏和歌曲;或者把学过的歌曲都录制到一盒磁带上,教师可用放录音的形式来创设一定的环境,以唤起幼儿的回忆,并为幼儿制造表演的机会。当然,除了教师需要在物质材料以及环境创设上,要给予幼儿自发音乐行为支持外,更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适时的参与和引导,给予幼儿心理和心灵上的支持。
    4、丰富幼儿的生活,提供音乐及非音乐的经验。
    提供音乐经验,是指要丰富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幼儿掌握各种技能,去感受、理解、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而言,要学会设计和提供安全的、具备潜在的多样性音乐声响探索的可能性,在积累音乐经验的基础上,要与幼儿一起谈论音乐及其与表现和感情之间的关系,并尊重和鼓励孩子的独特见解,不宜将大人惯有的习俗观点强加给他们。对于非音乐的经验积累,是指幼儿对所接触的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态度。我们可以在享有听觉安全的前提下,使幼儿接触尽可能多样的人声、身体、乐器和环境的音响;可以在向幼儿创设音乐聆听机会时,有意识地随着音乐的拍子、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或轮廓上的肢体动作;非音乐的经验积累也可以通过广告、动画片、散步、游戏及其它活动来实现。幼儿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就有可能出现创造的欲望。笔者认为,音乐和非音乐经验的丰富,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共同关注和有序安排、合理引导的,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出自幼儿本身的、自愿的、真正能够激发起幼儿内在活动动机的自发的音乐活动,并提升这类活动的教育价值,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幼儿全面素质能力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林懿颖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黄莉莉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