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教师园地

做幼儿活动过程的支持者——“绳子”主题中有用的绳子制作活动后的反思

发表日期:2008年08月23日     浏览:1451 次

深圳实验幼儿园 杨黎

当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时,教师的角色、作用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角色扮演”对老师这个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从教育观念的更新到教育行为的真正转变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蜕变过程。回顾自己在一次向国内同行开放的“有用的绳子”制作活动时取得的很大成功中,深刻感到自己作为老师能与幼儿共同深入对主题活动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环境及时支持幼儿,在成为“幼儿活动过程的支持者”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本文通过对整个活动的反思来阐述自己对怎样成为一名“幼儿活动过程的支持者”的粗浅认识。

    作为“幼儿活动过程的支持者”,应该善于促进主题活动的开展,促成小朋友深入主题,用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去鼓舞幼儿。

   “绳子”是一次由老师引发的主题活动,“有用的绳子”是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小活动。回顾活动最初的发展,可以看出老师作为“幼儿活动过程支持者”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在教小朋友跳绳活动中发现孩子有些为难,老师便以“谁愿意玩绳”为引子激起了幼儿尝试的兴趣。这不禁引起老师思考:“绳子”用途广泛,但孩子很少注意到。如果以此开展活动不但能引起他们对环境的注意与观察,还能扩展幼儿的认知范围。那么运用尝试教育理念和瑞吉欧教学模式,让小朋友在对“绳子”的主动探究中建构知识与经验,应该是可行的。 

    第一个活动是玩翻绳游戏。在引导幼儿寻找绳子时,小朋友把带子、链子与绳子混淆在一起,出现了辨别绳子的有趣问题。这个问题提醒老师,孩子们需要建立绳子的概念。那么“绳子”的概念是怎样的呢?老师与同事们探讨,感到答案不一,最后以词典中的解释为比较正确的答案。诸如词类的有关知识性的准备,使老师更清楚应怎样帮助小朋友继续开展主题。比如根据小朋友收集的多种多样的绳子,去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认识,使他们发现绳子的不同用途,并在寻找绳子的过程中反复验证着已有经验,逐渐引起他们对绳子的认知兴趣。对于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主题的拓展通常没有大班孩子那么有力,很多时候还是有赖于老师的引导。于是,当有一天薇薇小朋友告诉老师,草可以做绳子的时候,老师立即抓住了这次机会,组织了“怎样把草变成绳子”的活动,老师观察到小朋友对绳子的概念确实是在拧、缠、辫等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当然,老师也发现身为中班小朋友因为方法的欠妥和能力的不足而遇到的困难。这时,老师感到了有把“制作绳子”的活动推进一步的必要。那么在帮助小朋友建立相关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为目的,就能拓展主题活动的深度。

    可见,在深入研究主题中,随着对主题的认识,老师一般会先于幼儿对活动发生更加深刻的兴趣,这种兴趣是老师成为幼儿活动支持者的重要动力

   老师要作为“幼儿活动过程的支持者”,就必须善于提供材料及环境,为小朋友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有一天,当小朋友收集的实物如绳子、带子、链子、线展示在主墙时,大家比较着绳子的不同质地并讨论着“绳子的用途”。格格说:我想用带子做绳子。月月说:我想用铁丝做绳子编小花。琨琨说:纸条可以搓绳子。“有用的绳子”的制作活动就这样给引发出来了。

    在主题活动中,老师最大的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支持他们的想法,把他们的想法具体化、现实化。所以为了满足幼儿制作的需要,我们到处寻找,居然在科技间不光找到了计划中需要的材料,而且还找到更多可以做绳子的材料,小朋友惊喜而激动,流露出对制作活动的盼望。老师发现,多样化的材料可以扩大幼儿对材料使用的认识,在触摸、编制等过程中感觉不同材料的质地,比如,软与硬、粗与细、粗糙与光滑、轻与重等。而材料的不同直接决定着绳子的用途。出于有这样目标的考虑,在此之前老师尽可能地提供了更多的材料,除了纸条、棉线条、布条、塑料带等材料外,还增加了一些自然材料,比如幼儿园里小叶榕的气根、稻草等,为小朋友多样化的选择创设了条件,小朋友的选择空间大了,活动中会更加有兴趣,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

   老师要成为“幼儿活动过程的支持者”,必须具备随机教育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来自于长期“不断观察幼儿需要,了解幼儿发展情况,及时整合教育目标,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等教育实践的积淀。

就当天幼儿制作“有用的绳子”活动情况来讲,老师观察到小朋友制作绳子的方法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少数小朋友能用辫的方法制作绳子,辫得细细的很均匀;多数幼儿喜欢用扭的方式制作,当面临着难以固定绳子的情况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有小朋友用透明胶边扭边粘,有小朋友用钉书机来固定,而月月小朋友更是“技高一筹”,知道把绳扭好后两头并拢,让绳第二次缠绕在一起固定起来。这样又显出她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引领小朋友分享交流各自的制作方法,也刻意让月月小朋友介绍了自己独特的做法,为幼儿下一次的尝试提供了一个参考意见,从而达到 “促进幼儿交流学习”的预定目的。

当小朋友谈论绳子的用途时,老师认识到小朋友生活经验很有限。冰冰小朋友做了一条细细的纸绳要用来拉骆驼,老师抓住机会引起幼儿对此可能性的讨论。先先说不能拉骆驼,一拉就会断,而冰冰小朋友坚持自己的想法,老师支持他去实验一下,比如先拉拉石头,拉拉重一点的东西试试看,启发幼儿学着用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随后又想到,如果把小朋友的兴趣点纳入下一步教育计划中,或许可以引发出不同的活动。比如,可以引导幼儿用绳子拉东西,实验不同绳子的负重能力?!可以看出,对小朋友发展的充分了解和对目标的把握,是老师在活动中能发挥随机教育的基础。

在促进小朋友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中也可以发现老师随机教育的痕迹。这次活动老师本意在于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但活动开始,当老师试图促进孩子间的合作时,发现他们不接受老师的想法,也就果断地放弃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因为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比较固守自我的想法,不会协商,合作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等。可是随着活动的进行及活动的需要,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暄暄与月月两位小朋友又开始合作了,暄暄用牙咬住绳子一头,月月扭绳。这件事的出现使老师受到很大的启发:只有当小朋友做某件事遇到困扰感觉到某种“需要”时,他才会有某种发展的需要,比如他们才会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任务。所以说“需要”是一种体会,老师教是教不会的。而合作也是一种“需要”,当他感到“需要”合作时,他们自然而然会合作的。这种去体会“需要”的过程不是很宝贵吗?为什么就一定要把材料提供得尽善尽美,不合作就提供不合作的材料支持他的不合作呢?这是开展活动的老师在与同事共同反思中讨论问题时的一个想法。

在面对幼儿个体差异时,怎样去实施随机教育做一个支持者呢?活动中出现的一件事情,为老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活动中一位名叫琨琨的小朋友情绪非常兴奋不稳定(除了本身性格活跃的原因以外,还有点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当时他首次选择的是榕树的气根来做绳子,难度比较大。因此他比较困扰和烦躁,材料在地上、桌上散开来。老师观察到后没有急于帮他,想看他会如何面对困难。接着发现他又改选了稻草,但仍然感到困难。这时有的小朋友已经快完成任务了,看见琨琨还没有静下心来,老师觉得可以尝试介入,于是跟他商量材料的问题和制作的方法。在老师的协助之下他终于想办法把气根缠绕成一根绳子,克服了浮躁情绪,专注地把事情做完,获得愉快感。老师良好的随机教育能力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幼儿都得到及时关注和适时发展。这使老师更加坚定,每个幼儿都应得到老师的支持,老师应该支持每个幼儿。可见,老师反思活动的能力,随机教育的能力,是促进主题开展的关键。

这次绳子的制作,老师给幼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去尝试各种方法,不管方法怎样,遭遇了怎样的困难,通过交流、分享,都能为下一次的制作活动提供经验。他们或者会选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制作,或者感到了一个人独立操作比较困难,下一次会主动寻求伙伴共同完成。而对制作一条怎样用途的绳子,经过多次活动后,幼儿可能会考虑得更明确更恰当。本次活动就是为幼儿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提供了可能,这也许是小朋友最大的收获,是活动最成功的地方。

这次活动的气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朋友的专注,投入,老师的“轻松自如”。在这种氛围里,孩子和老师都得到了享受。当教师的观念得到真正的转变,开始重视幼儿活动过程,鼓励幼儿在系列持续、不间断的操作、尝试中建构知识与经验时,小朋友就会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专注、积极的学习品质。同时,老师有了新的观念和认识时,就会自觉地摒弃急躁、包办、代替的态度,变得更加平和,更加能够体谅、理解和关注幼儿的内心需要。这次活动的轻松气氛其实是老师长期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老师与幼儿良性互动的侧面反应。所以笔者感到“做一个幼儿活动过程的支持者”是愉快的。但是这条路又是那么艰巨,老师不仅要善于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提高自己,还要克服现实条件所带来的具体困难,才能更好地去做一名幼儿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