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教师园地

幼儿分享行为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发表日期:2008年04月21日     浏览:1499 次

深圳实验幼儿园 吴蕾君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城市学龄前幼儿普遍缺乏分享行为。同时,我这几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幼儿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而往往这些独占倾向强烈的幼儿大多不太会与同伴相处,处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人际交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幼儿和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作为幼教老师,我意识到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有针对地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入手,逐步帮助幼儿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是极为必要的。
首先,应当为幼儿树立分享行为的榜样。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在和幼儿接触的过程中,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抓住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例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某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分发;看到幼儿独自玩玩具时,老师可以有意识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向幼儿表达和他一起玩玩具的愿望以及分享玩具的要求。一般说来,幼儿愿意与老师共同分享玩具,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在某些情况下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除了老师之外,幼儿园中的同伴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经常地、反复地在班级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但是要注意避免典型的单一倾向。
其次,要有技巧地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毋庸质疑,对于幼儿来说正激励的效用一般要远远超出负激励的效用。老师在日常教学生活过程,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老师应当及时地、恰当地给予激励和正面强化,促使幼儿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不断地、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是值得老师注意的是:正面强化的重点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幼儿本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而不是单纯的行为重复和简单模仿。
再次,在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创造分享机会。可以利用一些特殊日子,比如:幼儿的生日,学校的开放日,大型游玩日,让幼儿充分利用这些时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幼儿创造分享情景。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每个幼儿有分享的机会和经验。
那么,除了有意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之外,对于幼儿在平时的玩耍中,如何引导幼儿处理彼此之间的分享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只要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处世原则”,他们会运用这原始的“处世原则”以及“是非判断能力”来处理与同伴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虽然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受外界的影响,会萌芽出一些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孩子们毕竟正处于身体、智力各方面的成长发育阶段,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非理性的、甚至是粗暴的、可笑的、错误的办法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此时,作为幼儿教师不要简单地对待孩子们的这类问题,更不要武断地加以评判,只要没有出现破坏性行为,老师可以作为一个观察者对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才加以合理引导。
正如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指出的,某些时候我们无法将一些简单的道德意识和交往能力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依靠幼儿自身在现实环境中的体会,帮助幼儿建立道德规范和行为能力却是可能的。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时间段内,相互之间的行为会彼此影响,会逐步形成初始和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
孩子们由于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的行为会彼此影响,作为老师可不用过多干涉孩子们之间解决人际问题的办法。但是我们可以从某些方面入手,比如培养孩子们的分享行为,因为实践证明,幼儿行为能力常常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培养和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良好行为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行为能力更加稳定和自觉,在客观上建立规范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标准,使幼儿行为能力的培养更加理性和有序,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行为。
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孩子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强弱是孩子是否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同时,以现代人力资源观念来看,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是人力资源基本素质的重要部分,是关系孩子在未来人生道路顺利发展的重要技能,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其实是教孩子如何做人,这关乎孩子的一生。种种事例告诉我们,孩童期是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决不能忽视和轻视,同时这也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