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验幼儿园 欧阳玲
节奏来源于生活,人们在感受音乐时,不难发现音乐的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
说到生活中的节奏,除了我们的心跳、呼吸、走路时手脚的动作以外,还可以扩大到四季的更替,潮水的涨落,月圆月缺,日出日落,植物的播种、生长、成熟……等等等等,它们都是在某种特定的节奏之中,假如失去了这些节奏,就是有灾难发生了。
在当今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以自然音响为模仿对象的作品或乐段。这些作品虽然不是对自然音响的直接采录,但它们是从各种自然音响的原形演变或间接地表情达意而来的。例如:《苗岭的早晨》中百鸟在清脆婉转的鸣唱;《百鸟朝凤》中百鸟齐鸣;《钟表店》中各种各样的钟表的声音,异彩纷呈,令人回味。这些作品之所以百听不厌,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源于生活,来自人们熟悉的周围环境,是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表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我尝试用生活中的节奏,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我们一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起寻找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节奏,让幼儿真正体验节奏、喜欢节奏、表现节奏。
一、回归自然 感受节奏
音乐的节奏源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幼儿善于倾听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幼儿经验少,理解力差,要告诉他们什么是节奏,这是很困难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喜欢色彩鲜艳、带有声响、生动活泼的物体的特点,借助幼儿身边常见的、熟悉的、自然的物体,通过与各感官的相互作用,让幼儿产生最初的体验。这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向——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
一次,班上的孩子正进行分区活动。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孩子们纷纷地关上了班级的窗户。有几个在娃娃家活动的幼儿,趴在窗户上听外面的雨声。其中有一位幼儿说:“我喜欢听下雨的声音。”另外一个幼儿说:“是啊,雨打在玻璃上的声音真好听。”……孩子们的谈话引起了其它幼儿的注意,他们也都纷纷地趴在窗户上听雨声。这时,我感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便组织孩子们穿上雨鞋、雨衣,打上雨伞,在大自然中去感受雨的魅力。孩子们兴奋的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慢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于是,我提议让孩子们用小雨鞋来唱歌,孩子们尽情的在积水中玩耍,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接着,我给幼儿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听听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哒"的声音、落在水里的声音很小、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笃笃"的声音……
回到了教室里,幼儿的兴趣依然很浓。于是,我就引导幼儿把刚才听到了各种声音,编到儿歌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幼儿的创作吧。
幼儿创编作品1:
X X X |X X X |X X X X | X - |X X X |X X X |X X X X | X –|
(下雨 了下雨 了 雨伞在说 话 —, 滴滴哒 滴滴哒 滴滴滴滴哒 — 。)
幼儿创编作品2:
X X X X X - |X X X X X - |X X X X X - | X X X X X - |
(今天下大 雨 — , 我们好快 活 —, 来到大操场 — ,用鞋子唱 歌 —。 )
X - X – |XX XX X - |
(啪 — 啪 — 啪啪 啪啪 啪 —)
……
活动在不知不觉渗透了节奏的训练,但孩子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有这么多好听的声音。
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二、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节奏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节奏,如汽车的喇叭声、拍球的咚咚声、老师上楼梯的脚步声等。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
如:车鸣汽笛、启动出站及匀速运转的声音:
X———|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X X X |
(呜 ———轰 隆轰隆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倾听钟表走的声音:
x x x x | x - | x - |
(嘀 答 嘀 答 当 — 当 —)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注意引导幼儿去寻找生活中事物进行节奏创作。在湖北民歌《买菜》的教学中,歌曲描写了“我”和奶奶一起去买菜的愉快情景。歌曲中有一小段说白的节奏是这样的:
X X X X X X X |
(萝卜 黄瓜 西红 柿)
在教学中我向幼儿提出问题“哪位小朋友去买过菜?都买了什么菜?”幼儿踊跃回答:大白菜、鱼、虾、猪肉、青菜、肉丸……教师便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节奏创编。
幼儿创编作品:
X X | X X X |
(鱼 虾 大螃 蟹)
X X X | X X X |
(鸡翅 膀 大白 菜)
……
幼儿期是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引导幼儿多听、多想、多进行体验,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他们逐步进入音乐天地,进行大胆的音乐创作。
三、用身体的“乐器”,感受节奏
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 再加上幼儿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这种活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了许多的肢体游戏,让孩子们在肢体游戏中感受节奏。
例如:《听着鼓声走》的游戏,我站在孩子中间,我边敲边带动孩子们一起走,我敲得慢时,幼儿慢慢地走,当鼓声由慢变快,当幼儿们感到鼓声急促时,就高兴地跑起来。通过游戏,他们慢慢懂得,像跑一样的节奏快,像散步一样的节奏慢。游戏中,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变化,提高了幼儿感知节奏的质量,同时发展了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幼儿动作的韵律性增强。从而发展了幼儿节奏感受力与表现力。在音乐区里,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有声玩具让幼儿感受,如:听诊器、闹钟、手表、玩具电话、拨浪鼓等等。幼儿听到了自己“扑扑扑”的心跳声很兴奋,没想到,自己的身体里还存在着这么一种神奇的声音。
身体是一种特殊的乐器,孩子们运用身体的运动进行节奏创作活动,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利用了身体这种特殊的乐器,引导幼儿创编各种节奏。例如:在故事《一千零一个喷嚏》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探索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发许多不同的声音,幼儿很感兴趣,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有的拍膝盖、有的用牙与牙的碰撞等,在拍拍打打中发挥了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幼儿的这些创造,我都给予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接着我鼓励幼儿自由地选择身体的任何部位为《一千零一个喷嚏》故事伴奏。这时,幼儿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地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经过多次的表演、讨论,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有趣的伴奏故事。
故事《一千零一个喷嚏》
小兔背着干辣椒回家去。(加入幼儿的快速的脚步声、打舌、响指、歌声“啦啦啦啦”)一只大灰狼悄悄地跟上了小兔(加入幼儿轻轻的脚步声、拍肩),小兔赶紧想办法对付大灰狼。小兔把干辣椒搓成辣椒粉(加入幼儿快速的拍手的声音、搓手、牙与牙的碰撞声),撒在大灰狼的脸上。大灰狼的鼻子吸进了好多辣椒粉,(加入幼儿吸气的声音)打了许多个喷嚏。(加入幼儿打喷嚏的声音)小兔觉得很有趣,也学着打起了喷嚏(加入幼儿打喷嚏的声音)。大灰狼打了一千零一个喷嚏,终于累倒在地上,(加入幼儿的叹气声、大力踏步声、拍手)再也没有力气追小兔了,小兔便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加入幼儿的欢快的脚步声、打舌、响指、歌声“啦啦啦”)
总之,让孩子轻轻推开节奏世界的大门,在生活中去感知节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享受节奏带来的愉悦,遨游于音乐王国之中,使幼儿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书籍
1、朱慕菊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印小青著:《音乐与幼儿音乐教育》 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 1999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