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教师园地

分享阅读中拓展活动教学的提升和创新

发表日期:2010年05月10日     浏览:1293 次

 深圳实验幼儿园   李云艳

 

  :分享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有效形式,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在课程开展中,我园一直致力于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大力倡导“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幼儿在阅读中快乐成长”的精神,注重家园共育,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激发了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幼儿的整体阅读能力。以下即笔者在分享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作具体阐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从拓展时机、内容、形式和程度四个角度谈一点思考。

关键词:分享阅读 拓展

 

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戈特费里德·海纳特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的创造性直接影响社会人才结构的转变。那么,在分享阅读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又将如何进行提升和创新呢?

一、由读本生发主题,开展主题拓展活动

随着《纲要》精神的深入实施,我们逐渐感受到:幼儿语言学习的本身应是语言与认知内容的结合,而认知内容应当渗透于生动有趣、具有横向联系、并能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主题教学之中,这种语言与主题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幼儿恰当地使用语言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在分享阅读教学中,第三阶段的拓展活动是以多角度拓展读本内容,应用读本中的知识和技能,并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活动。对于一些读本来说,由读本主题可以生发很多的内容,可拓展的方向很多,因此非常适合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

比如读本《我喜欢跳》这一内容非常适合小班孩子,大书中袋鼠遇到了喜欢飞、喜欢游、喜欢走等不同的朋友,最后终于找到了也喜欢跳的青蛙。孩子们和袋鼠一样非常开心,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根据读本,我们共同生成并设计了:喜欢飞的朋友、喜欢游的朋友、喜欢走的朋友、我也喜欢跳等综合性的活动。同时,我们也注重把家长进我们的活动,老师、孩子、家长共同参与,使得拓展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如在《我喜欢跳》的延伸活动中,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查找还有什么动物是喜欢跳的。他们带着孩子查书、上网、找百科资料,找到了松鼠、蝗虫、兔子、跳羚羊、沫蝉、跳蚤等许多动物,非常好地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同时增强了孩子积极求知的意识。家长们都感慨的说:“如果不是和孩子一起查找,还真不知道喜欢跳的动物中有这些,有的动物还是第一次听说呢,这也丰富了我们成人的知识。”然后家长们和孩子把找到的这些动物画下来或打印剪下来,制作成了一幅幅漂亮的“我也喜欢跳”的画面带到班上。

我们根据他们带来的画,设计了《我也喜欢跳》这节小组课。在课上,大家回忆大书内容,表述自己和爸爸妈妈查找的也喜欢跳的动物。我们把孩子们带来的画集中起来制作成了大书“我喜欢跳”的续集——“我也喜欢跳”。展示了装订书的基本过程,并让孩子直观地了解了书的基本知识:封面、封底、页码等。大书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也让家长们感慨不已:参与孩子们的活动,真的非常有趣,在查找、翻阅、搜索过程中,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二、将拓展活动融入一日生活

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阅读就不能只局限于读本。如何把读本中经验迁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识经验的内化呢?举个例子:《让我们跟着脚印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读本,孩子们跟随书中的脚印来到了一个神秘而又新奇的世界,通过跟着脚印走,了解了大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不停的去探索、发现无处不在的小脚印。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那么如何在拓展活动中延续孩子们探索欲望,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达到知识和经验的渗透和内化呢?经过讨论,我们打算利用好园本资源为第二课时服务。

幼儿园的沙池一直都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乐园,怎样利用好沙池,来巩固和提升孩子已有的书本经验呢?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老师事先悄悄的把沙池表面刮平,然后用脚踩出一行大大的脚印。之后引导幼儿引导自己去发现,幼儿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人说说:有可能是大巨人来过;有人说:会不会是大怪兽来了?还有人说?是不是大象来了?众说纷纭,最后我们决定跟随脚印走一走来探个究竟。在走的过程中,有个幼儿就发现:这好像是老师的脚印呢!我问他是怎么发现的,他说:因为老师的脚印和地上的脚印是一样的。看,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形状和大小,最终揭开了谜底。最后幼儿可以两两组合或多人组合,一人跟着另一人的脚印走。这次拓展活动即巩固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在活动中体验了合作的愉快,提升小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其实,所有的资源都是为读本服务,让幼儿最大限度的理解读本,并延伸到其他领域。老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比如可以在教室地板上做些小文章,用即时贴做成一行动物的小脚印,让幼儿跟着脚印走一走,即拓展了知识又锻炼了幼儿的专注力。又如,利用幼儿园的养殖区,观察小动物们如小羊、小鸭子、小兔子的脚印,或者把小动物的脚印用水粉颜料拓印下来,讲一讲,画一画等。

 

三、深入分析读本特点,开展特殊形式的拓展活动

《巨人和小怪兽》为例,大书中主要讲述了自私霸道的“小怪兽”,不喜欢邻居“大巨人”结交新朋友,总是从中搞破坏的有趣故事。在学习这个读本后,孩子们对故事中的两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部分人很希望自己成为大方、有爱心的巨人,有着强健的体魄,可以做许多常人所不能的事情;与之相反的一部分人很支持小怪兽,虽然孩子们也觉得小怪兽在开始时做了不光彩的事,但对于后来的表现还是非常认同,即超越自我,勇于承认错误。看来在孩子们的认知中,“诚实”是非常优秀的品质。这种强烈的反响让我不再满足于一贯的拓展方式,而是设计了一场“做巨人还是做小怪兽?”的辩论赛,旨在弘扬诚实、友爱的优良品质,培养幼儿的辩证思维。

(一)阅读文本,明确辩题

通过简要的概括“巨人和小怪兽给我留下的印象”回顾故事情节,进而引出辩论主题——“想做巨人还是做小怪兽?”。接下来请幼儿按观点的不同分成两个组,正反双方各坐一边,并摆好相应标志牌,由老师宣布辩论规则:

●双方都要认真倾听对方的理由,找到对方的问题。

●从“注意倾听”、“发言积极”和“反驳有理”三方面制定表格进行评分。能有力说明自己所持观点或根据对方观点提出辩驳的,每次赢得一个五角星。如果出现支持对方观点的,每次扣一个五角星。

(二)阐述辩论证据

1、陈述观点:

从正方开始,每位幼儿依次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需把双方有代表性的论据分别记录在白板两侧。

2、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述中需遵循的原则:

及时干预:引导幼儿交代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语言表达要完整流畅。      

离题提醒:加以适当说明“我们在讨论……,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下次再讨论。”

冷场加入:冷场或一方明显较弱时,教师可以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发表自己的观点,启发幼儿的思维。      

体验技巧:当发现个别幼儿的辩论很精彩时,可及时让其他幼儿感受辩论的技巧。

(三)讲评辩论结果

根据表格制定的内容进行讲评,肯定每个人的参与,在幼儿的语言中提升辩论会的内涵,如:“到底做巨人还是做小怪兽,我们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诚实、友爱始终是最重要的品质!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相信你的眼睛总会发现别人身上许多许多的闪光点!”同时请正反双方幼儿互评最佳辩手,赠送奖章。如果辩论还不充分或时间不够,可暂不做总结,下次接着辩论。

在辩论活动中,孩子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维护、完善、证明自己的“正确”观点,同时反驳他人的“错误”。辩论的过程中,想象的丰富性、倾听的有意性、推理的缜密性、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流畅性等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多角度地思考,学会了辨证地看待问题,学会了分工与合作,特别是将传统的淳朴品德和新时代的优良品质不留痕迹地融合和渗透,我想这些应该是此次辩论赛的最大优势。

总之,一切的拓展活动始终为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服务,我们努力让阅读贴近幼儿生活,能够“看得到,摸得着”,使幼儿产生出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