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教师园地

浅谈小班教师语言运用策略

发表日期:2010年05月24日     浏览:1347 次

深圳实验幼儿园  董玉玲

近年来,重视幼儿心理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据此,便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们采取的榜样示范法、引导法、激励法等教育方法在中、大班或许有效,但对小班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上却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才是适合小班孩子的,怎样的教育环境会促进幼儿的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摸索和寻找适宜小班幼儿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4岁的幼儿年龄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由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他们的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赋予事物以生命。树宝宝、熊宝宝,**宝宝常常挂在嘴边,成为一些物体的代名词。整个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么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这也是小班幼儿的特点,心理学家称之为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幼儿能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灵世界物质化。

针对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如何让小班教师用有效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呢?我尝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小班幼儿采用拟人化的教育方法。于是乎在我们的教室,幼儿园里,周围的一切一切都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都变的鲜活和生动起来。我和孩子们找到了共鸣,形成了有效的沟通方式。总结自己在小班教育的一些经验,一个善于运用语言策略的老师才能得到孩子的喜爱,才能吸引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

一、         语速缓慢、态度轻柔的方式

每个成年人包括老师在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包括语音、语调、语速等等,而对于小班孩子来说,3岁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害怕,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时消除,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幼儿厌学,对幼儿园产生恐惧,而且小班的幼儿情绪波动大,反复不稳定。小老师在面对这样一群情绪不稳定的群体,缓慢的语言表达能让他们容易理解,轻柔温和的语气能让他们内心感到放松比较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与依赖,这便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最有效方式。

二、儿歌化的韵律方式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要在这个环境里学习并行成一系列的习惯并非易事。小班来时如何运用巧妙的语言方式让孩子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呢?“儿歌”是不可多的的好帮手。儿歌的来源不仅仅限于别处学来的成品,也可以是老师随口道来的小段子。

比如在组织小朋友午睡的时候,我会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轻声说“记得睡觉的秘诀吗?头要放在枕头上,手要放好脚不动,眼睛闭上睡着啦!”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自觉安静了下来,按照老师的引导进入睡眠状态。洗手也是孩子经常要做的事情,在洗手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念洗手歌:“打开水龙头,冲湿小小手,关上水龙头,擦擦小肥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搓搓,手指缝也要搓一搓。打开水龙头,冲冲小泡泡,哗啦啦、哗啦啦,泡泡不见啦,关上水龙头,小手轻轻甩,一二三,甩甩干。打开小毛巾手心手背擦一擦。”等等类似的吃饭、走路、喝水、漱口儿歌成了孩子学习的好方法,好记易背更容易理解,好的习惯不知不觉就形成了。

三、         简练、简短的语言及正面的语言引导方式

   对于小班教师老说,简短的语言才有可能是最有效的语言 23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学习多以模仿为主,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说话的重要模仿对象。在教师语言的指导下,幼儿从不完全会说话到会说话、从不善于表达到准确流利地表达、从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到喜欢进行语言交流。能激发幼儿在语言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逐步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二是教师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语言承载的文化本身对于孩子是新奇的、有趣的,在师幼交流和互动中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发展。比如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老师用简短的语言明确告诉幼儿“请把红色的球放到红色的筐里”、“请听着音乐轻轻走”等等,让孩子非常清楚老师的要求。而在发现孩子有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时老师一定要用正面的语言引导。比如我们班的轩轩经常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看到他这样的行为,我会拉住他,蹲下并看着他的眼睛轻轻说:“我会慢慢走”,让他也轻声的学说“我会慢慢走”,几次下来当轩轩再次有类似的行为时,只要老师轻轻说“我会”的时候他就马上说出“慢慢走”并相应的由跑变走,再过一段日子,当他跑的时候一看到我的眼睛马上有意识慢慢走并主动说:“我会慢慢走”,孩子的自律就这样逐渐形成,老师和孩子间的默契也就这样产生了。

四、         肢体语言和适当的象声词是吸引孩子的最好方式

肢体语言是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最好方式,也是吸引孩子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人曾经说过:老师就是演员,每天面对孩子在上演一幕幕的精彩剧情。小老师更要有这种特质,在说话的同时要配以适当的肢体动作,吸引孩子的注意。这样的手段往往运动在教学活动中和各类游戏中。比如老师在讲《三只小猪》的故事时,配合一些盖房子的动作,不仅能让孩子听到故事,更能看到故事,让孩子充分的想象从而模仿,印象深刻。在讲到大灰狼出现的时候,老师突然做出大灰狼的动作,在孩子中间走来走去,闻一闻找一找,看看小猪在哪里。这样的情节是孩子所不熟悉的,熟悉的故事添入了一些不熟悉的元素,让故事变得有吸引力,老师适当的语言停顿,肢体表演方式让孩子更真切体会故事情节,说不定一些表演家因此诞生了。

象声词也是小老师经常要运用的语言之一。无论何时何地,有象声词加入的语言总能紧紧抓住孩子的耳朵和心灵。在户外玩游戏的时候,我们都模仿机器人的动作,老师每次要变动作的时候总是要“咔咔咔”来几声再变化,这就足以吸引孩子一起“咔咔咔”的变化了;在和小朋友交谈的时候我经常会用打电话的方式来通话,“叮铃铃“的电话铃特别有镇静效用,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到我这里,再加上模仿打电话的动作,不爱说话的孩子也会主动和你聊天了。

五、         拟人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既然小班孩子有“泛灵”的心理特点,老师就应牢牢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一手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有一个大大的玻璃盆用来装穿线的材料,老师在介绍的时候会以“玻璃妈妈”的语气介绍自己和请求大家帮忙:“我是玻璃妈妈,我非常容易碎,请你们小心保护我好吗?要怎么样才算是保护我呢?”;在带领小朋友散步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向小花、小草和小鱼问好,会和墙上画的小乌龟打招呼,会小心翼翼的保护小蜗牛;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孩子会老师带来的“小狗哥哥”、“小兔姐姐”、“大象伯伯”问好并对话。在老师有效的语言引导下,孩子的语言就这样不知不觉在运用、在模仿、在发展。我们在孩子的世界中充分享受着这个无法言语的童话世界,孩子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可多得的快乐感受个体验。让孩子成为我们的老师,引导我们继续探索这个充满了灵性与生命的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