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0年12月16日 浏览:1277 次
欧阳玲——
戏剧作为与人类生活最为贴近的艺术,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着知识传递、道德教化、心理疏导、艺术审美等多维的功能。它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它那天然的综合性一定能给幼儿教育赋予新的活力。当戏剧活动走进幼儿园时,我惊奇地发现儿童天生喜爱假装和幻想,儿童天生是导演、演员、剧作家,每个儿童都能在戏剧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戏剧活动中,他们学到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学会了合作,他们成为自信、开朗和善于表达自己的人。
当前有的幼儿园开展的戏剧活动,仅仅把戏剧活动当作故事教学的手段,戏剧表演被呆板地限制在故事教学领域中。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课程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一心按照自己的原有思路和框架,拽着幼儿沿着故事教学这一条窄道往前走,幼儿一旦有“越线”或“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回来,从而导致许多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
于是,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戏剧活动的尝试,新的灵感让我们无比欣喜,也给我们指引了新的方向。戏剧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整合是一种以主题为核心、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在戏剧活动中进行想象、创造,并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自主游戏方式,彻底改变昔日的“说教”的教学;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和深化了主题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全面地发展。
经过多次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主题背景下的戏剧活动自然形成了三个阶段:
确立戏剧活动的初级剧本、孩子们开始排练
|
根据主题的变化,剧本不断地升级、孩子们继续开展排练 |
制作服装道具、建立舞台、展开戏剧表演 |
关于蔬菜的主题活动几乎是每个教师都会预想和实施的,如何让幼儿在自发的兴趣中观察、发现蔬菜的秘密,通过多种方式体验蔬菜的价值呢?最终我们决定在主题活动中,加入戏剧活动,于是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首先,我们开辟了班级的种植园,幼儿收集种子,分别在种植园中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并每天亲自浇水、松土、做观察记录等等。接着我们将这些蔬菜拟人化,在班级开展了蔬菜时装秀。让每一位幼儿把自己装扮成自己喜欢的蔬菜。我们看到幼儿以各种角色在表演:有蹑手蹑脚走路的“葱宝宝”、有轻巧伶俐的“豆芽妹妹”、有憨厚耿直的“南瓜大哥”…… 蔬菜在一个静态的世界里渐渐有了生命力,蔬菜小精灵之间到底会发生哪些故事呢?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进一步引发幼儿这种自发的兴趣,从而引出了“蔬菜小精灵”故事剧本的创编,确立戏剧活动的初级剧本。
当幼儿开始创编剧本时,总是简短的几句话,常常会拘泥于一个小情节里,从众性表现得很明显。这时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关于蔬菜的文学作品,给幼儿讲有关蔬菜的故事,向他们介绍有关的科普知识。根据主题活动的深入,教师和家长不断地支持,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从而扩展幼儿创编剧本的思路。孩子们根据主题的深入,不断丰富剧本内容,并展开了排练活动。在排练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常常会说出许多奇异的想法,虽然这些小情节生动而富有情趣,但却是孤立零碎的的。教师在参与幼儿的排练中,有意识地将幼儿的情况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将这些记录内容念给幼儿听,帮助幼儿寻找到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以便一同筛选适宜的内容,最后重新组合创编成一个更完整的剧本。渐渐地,幼儿在亲身尝试、操作中体验到了剧本产生的过程,对剧本的创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生成性的戏剧活动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它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主题的发展进程变化而变化的,它会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幼儿不断地去实践、探索。最后,幼儿根据自己在主题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创编了童话剧“蔬菜小精灵”,讲述了:“小公主家的厨房有一群活泼可爱的蔬菜小精灵,他们本领很大,却得不到小公主的垂青,因为小公主只喜欢猪肉嘣嚓嚓。蔬菜们极力讨得小公主的欢心,可小公主就是不听。后来以病毒乌拉拉为首的小病毒们出来作怪,小公主生病了,多亏蔬菜小精灵帮忙,病毒被赶走了,从此小公主与蔬菜交上了朋友。”
伴随幼儿表演的需要,他们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表演服,把自己装扮成蔬菜、小病毒、小公主、猪肉嘣嚓嚓等角色,幼儿穿上表演服后,他们的表演更加投入。接着,幼儿又自创了音响效果,用各种材料、乐器进行辅助配音,增强了表演的真实感。当主题结题时,孩子们提出要创设一个“小小电影院”,欢迎其它班的小朋友、爸爸妈妈来看戏。于是,孩子们分头收集有关影院的信息,有的还让爸爸妈妈带到影院去参观、体验。回园后,孩子们分成小组,有的负责舞台设计、有的负责舞台道具、有的设计电影票、有的负责在小椅子上贴座位号、有的小组负责制作海报等等。最后,这次的主题活动,在精彩的戏剧表演中拉下帷幕。
由此可见,运用探究性主题活动与幼儿戏剧活动结合,是整合教育活动的一种尝试,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寓教育于戏剧活动之中,深化和丰富了主题活动。同时,我们还发现:戏剧活动扩展到科学、数学、社会、艺术等多个领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一次次的表演和讨论,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使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从没有故事到创编故事,表现从简单呆板到丰富生动,从没有任何道具、纯粹解说到制作、使用大量道具等。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幼儿获得的学习经验涉及多个领域,戏剧活动展露出整合的巨大潜能,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1、戏剧活动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布诺克(Block)等认为戏剧表演能促进幼儿语言和词汇的增长。康诺利等研究发现,幼儿在表演中扮演角色会促进他们社会性语言的发展和富于表达语调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幼儿了解语言规则和所扮演角色的对话方式。在主题活动“蔬菜小精灵”中,幼儿在表演和各种蔬菜做朋友时,对于不同的蔬菜能够使用不同的动词,如“拔萝卜”、“摘辣椒”、“挖土豆”等等,不同动词的使用既表现出幼儿对蔬菜本身形象性的进一步理解,也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
2、戏剧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戏剧活动对幼儿社会性角色观念的形成等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斯米兰斯基(smilanaky,1968)研究指出:戏剧游戏可以发展幼儿对社会性角色的重要性质进行概括的能力,并能归纳出更广的角色观念。在主题活动“我成大了”,孩子们围绕成长的历程进行戏剧表演。由于扮演的角色不同,幼儿还有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成长,他们扮演爸爸妈妈抚养孩子长大时,有的孩子说“我不想做妈妈了,妈妈太辛苦了!”有的说“我想做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很能干、很了不起!”表演后他们对于爸爸妈妈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似乎体会到了做爸爸妈妈的责任和重担,变得更爱爸爸妈妈了。
3、戏剧活动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厄尔科林等(Elkonin,1969,Kohebery,1969)认为戏剧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能够使幼儿学会把自己放在别人所处的位置,展开思考。在排练的过程中,幼儿大多数情况下会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会与同伴发生矛盾,很多的矛盾冲突就是因为不能理解对方,不同幼儿当导演都会面临组员不合作的情况。这时老师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调整自己的态度。随着戏剧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学会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懂得了合作。
4、戏剧活动促进了幼儿造型艺术符号表征的发展
法国学者考弗臧专门对戏剧艺术符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不但在一切艺术中,而且恐怕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中,戏剧都是运用符号最丰富、最多样、密度最大的。”在戏剧活动中,造型艺术符号以舞台布景和道具、服装制作等为主。在这项工作中,对幼儿来说具有挑战性,他们没有可模仿的现成的艺术品,只有头脑中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的原始素材。但是,幼儿对此项工作充满热情和创造力,他们互相协作,用各种材料装扮自己,做服装、头饰,装扮好了又照着镜子自我调整,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修改,不厌其烦;还根据表演的需要,对舞台的布局、装饰、搭建方面进行了设计,并用图纸、泥工、搭积木等方式记录下来,直到制作出来的道具、舞台设计即实用又美观,他们才认为完成了工作。可以说这项工作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或美工活动了,教师没有示范,幼儿只有自己探索。戏剧活动中的造型艺术工作,使幼儿实现了美术家的创作境界,使幼儿在创造中,逐步丰富造型艺术符号的多样化、复杂化,这也是戏剧活动吸引幼儿的地方。
5、戏剧活动促进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我国戏剧家张庚认为,音乐是使戏剧成为诗的一种有力手段。所以音乐很容易和表演艺术合作,音乐给了幼儿创造戏剧的灵感和活力。在活动中,教师将大量的音乐和舞蹈引入到戏剧活动中,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式的表演。在主题活动“动物妈妈”中,孩子们决定用各种音乐形式(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表现妈妈与宝宝生活的情景。于是,在老师的引导、支持下,幼儿欣赏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幼儿很自然地将这些作品与表演联系在一起,而不再是孤立地学习、欣赏某一个作品,充分地体现了音乐作品与生活的联系,促进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在主题活动“我的地球妈妈”中,孩子们在表演中,加入了歌舞剧的表演,使幼儿在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舞蹈经验,技能也提高了,舞蹈动作比以前更优美了。在创编舞蹈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技能的练习、情感的表达、形象的再现,而且也促进自己将音乐与整个环境相融合的经验提升再提升,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6、戏剧活动促进幼儿自发规则性的发展
在戏剧活动表演初期我们十分担心表演过程中的规则性,可随着戏剧活动的深入,我们发现担心似乎是过虑了。幼儿进行了多次自发讨论、交流,基本形成共识:(1)表演时要按顺序登场,并由导演提醒各人一一登场。(2)没有表演的演员要在后台,不能随意讲话和到处乱跑,轮到他表演时再说话。(3)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要给同伴及时的帮助。这些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是幼儿从内心真正需要的。所以,在整个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自发地认真遵守着。
在戏剧活动中,从构思剧情、动作编排、制作布景和道具,到设计音效和服装化妆、建立剧场等等过程,都是由幼儿主动参与,集思广益,并在师生共同讨论下完成的。如果我们把教室变成剧场,主题活动变成剧本,桌椅变成道具,让幼儿积极地自发吸收、学习、表现、游戏,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目的,这就是最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美] Hilda L Jackman. 早期教育课程——架起儿童通往世界的桥梁[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2 [英] 赫伯·里德. 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3 [日] 冈田正章. 幼稚园戏剧活动教学设计[M].台北武陵出版社, 1990年.
4 高鉴. 戏剧的世界:戏剧功能新探[M].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
5 张金梅. 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M]. 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
6 季云飞. 幼儿建构性戏剧活动研究——幼儿戏剧与生活的双向建构[M].硕士毕业论文, 2004年.
7陈静, 杨已洁, 朱静芸. 生活取向的幼儿园班本课程[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8 乐惠, 张梅. 利用表演游戏优化课堂教学[J]. 教育导刊, 2006(7).
9 刘焱, 朱丽梅, 李霞. 主体性表演游戏的探索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3(5).
10刘焱, 朱丽梅, 李霞. 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3(3).
11丁邦平. 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