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专家工作室 >省名园长工作室 >活动掠影

“相信”的力量 ——广东省名园长(名教师)工作室研修总结

发表日期:2018年06月26日

    


背景



转眼一个星期的研修活动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数日,但是我们接触了大江南北不同领域的教授与实践讲师。学习了“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新媒体技术”、“教师校本学习共同体与专业发展”、“幼儿园高效能团队建设与管理”、“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幼儿园战略管理”、“名园观摩与教研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从骨干到名师”等多个内容。总的来说其特点为多领域接触、多角度学习、多角色体验。而在这些学习内容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永瑞老师讲的教育故事,我称这些故事为“相信”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相信”或者说“信任”可以带来神奇的效应,哪怕是“学渣”都可能成为“学霸”。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做研究,随机选出几名学生,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学生都是很有潜力的”。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真的如心理学家所言,成绩进步很快,各项表现突出。可是心理学家只是随机挑选的,并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否具有极大潜质。心理学称这种效应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教师期待效应。而这种期待就源于教师的“相信”——教师信任心理学家的话,继而相信这些学生的能力,“相信”带来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力量,最终促进了这些学生不同往日的发展。

    

既然“相信”学生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那我们何不选择“相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选择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当这些学生的行为与我们期待的目标相反时。李老师在故事里提到的学生A——爱踢足球、逃课、成绩差,老师很容故意将其归为“差等生”、“无可救药”之列,因此老师会给学生很多的负面评价,从而引发更多的负面行为,恶性循环,师生之间无“相信”可言。李老师故事里提到的学生B——通宵上网,多门挂科,学校即将将其做开除,家长用尽办法,无效,打算放弃。所以选择“相信”并不容易。最关键的不是我们老师、父母的“相信”,而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相信,也就是“自信”。自信感的建立可以提升孩子的成就动机或者说发展欲望,让他愿意努力去尝试、、去挑战、去改变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我们选择“相信”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相信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我们来一起和李老师剖析故事,发现“相信”的妙招。

    


妙招一


不要用当下的成绩论英雄,全面认识学生,并和他一起找优点,建立自信。

李老师故事中的学生A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他性格好、情商高、有韧性,智商正常;爱好踢足球,说明身体素质也很好。于是李老师和他一起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像朋友一样,为实现学生的梦想提供可操作的、行而有效、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自信。

    


妙招二


不要单纯地隔断当下的兴趣,而是用另一个“高大尚”的兴趣取代,引导良性发展。 

李老师故事中的学生B喜欢网络游戏,几天几夜奋斗网吧,沉迷网络虚幻世界。如果只是让他不要去玩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李老师提供小妙招,像这种情况就是要帮助他建立另外一种志趣,转移不良兴趣。李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课堂吸引他,给他额外的机会,让他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自然地断网瘾。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孩子的教育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孩子想做的也许是我们不能接纳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说“不能做”,还要提出“可以做什么”。

    


妙招三


发现问题,不要急着抱怨和处理当下问题,而是全面分析症结所在,相信“人性”自觉的力量。  

李老师还为我们讲了清华校长梅贻琦的故事。当年西南联大出了那么多杰出人才,与这位校长的管理分不开。当我们看到一张名单“朱自清”、“闻一多”、“华罗庚”等多个名人聚集的学校以及时代,不禁赞叹,是什么造就了这些让我们后代羡慕崇敬的名人。李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分析梅贻琦校长的日记,分析还原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物质环境相当恶劣,身处其中的人,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来就超凡脱俗、一身正气。但是他们遇到一个好校长。当老师们赌博、不履行为师之道时,校长没有处分教师,而是反思自我。梅校长相信教师、激励教师、努力为教师提供好的条件与机会,这就是西南联大出名师的诀窍之一。

    


妙招四


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人无缺点,只有特点“。

当今社会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差异无处不在,尤其是教育的目标应当不再是让学生发展为XXX的人,而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然而我们对”差异“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心态与教育策略。比如有的老师反应“为什么XXX不能做XXX,别人都可以啊”。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法在学校推广时,有些老师也不能理解——如果一味地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那他的缺点怎么办?难道就视而不见吗?如果不改掉缺点或提升不足,他怎么进步呢?但是要反问一下自己,如果改掉一个我们所谓的“缺点”或者努力提升一个我们认为的“不足”,而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行”,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差,从而产生挫败感、损失”自信“,这样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而这种不足或缺点,其实是比较的产物,是我们给所有孩子的发展设定了一个整齐划一的目标,是我们要把教育作为生产”模板“的机器。

    

看看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无限的未知等待着孩子们,我们当下认为的缺点或不足,在他们的未来社会或许会成为一种竞争优势。我很喜欢李老师这句话”人无缺点,只有特点”。希望我们一起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不断反思,不要轻易地为孩子贴上“能力差”的标签。

    

以上四个小妙招希望可以让我们获得“相信”能力。

   


仅仅一个星期的学习,信息量很大,老师们讲过之后,我们留下的只有那么一两点深刻的印象残留头脑。然而每个人都不同,有的老师关注的是方法、有的老师关注的是理念、有的老师关注的是事件,这就是差异。我们每个人将差异呈现出来,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丰富的信息体系。当我们选择了“相信”,选择了相信差异、选择了相信人性、选择了相信你身边的人,你的世界将变得不一样,你相信的人将更加值得你相信。

    

感谢这段学习经历、感谢讲座的老师、更加感谢我们工作室的主持人刘凌园长。我想她也是相信我的,这种相信本身就是力量,一种美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