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8年08月11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时期对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幸福的种子,每颗种子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孩子们的世界色彩斑斓,作为幼儿教师,如何解读孩子的各种行为和想法呢?
本学期,我们推出“教师说"栏目,让我们跟随专业老师们视角,去倾听儿童的声音,走近儿童,走进儿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曾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幼儿自己做”。国家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可见,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是让幼儿健康成长、让幼儿拥有幸福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是,在小班刚入园时,我们却发现很多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成员的包办代替,很少给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有的家庭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的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的不良习惯。
2
孩子缺乏自我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为年龄小,在自己做事情时常常不得其法,容易弄得一团糟。比如简单的吃饭问题,刚开始练习使用勺子的孩子肯定会吃的身上地上都是,成人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清理,所以常常责怪孩子,导致孩子不敢再去尝试。
3
缺少必要的练习机会。孩子刚刚学会一件自理的本领时兴致会特别高,但学会后孩子便会失去兴趣而不愿意去做,这时,成人的替代使得孩子失去了练习与自理的机会。
自理能力有很多方面,比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整理物品、独立进餐的、独立入厕等等。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自理能力呢?
首先,学会“袖手旁观”,给予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与时间。在生活中,孩子遇到困难时,总是会习惯性的向大人求助。成人在准备去帮忙时可以缓一缓,看看孩子遇到的困难是不是真的解决不了,还是他只是不想自己动手而向成人求助。如果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成人要学会“袖手旁观”,让孩子自己去做,或者成人可以先帮助孩子但假装自己也做不到,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这样对于缺乏信心而求助父母的孩子也很有帮助,可以培养孩子遇到问题自己可以解决的信心。如果孩子遇到的问题确实解决不了,成人可以想象如何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实现。总之就是要避免大包大揽,让孩子学会独立。
其次,要让孩子掌握自我服务的方法,比如孩子要知道怎么洗脸才能把脸洗干净,要知道玩具放在哪里才能把玩具收拾好,所以成人要教会孩子具体的方法。
再次,在生活中提供给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会让孩子们自己穿脱衣服、独立进餐、收拾整理玩具等。除了给予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还会给孩子们提供服务他人的机会。比如,在班级成立小小管理员,让孩子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管理玩具、分餐、倒垃圾、拉窗帘、扫地、摆毛巾等。孩子可以在每周中抽出一天定为固定的劳动日,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小工具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打扫。让孩子们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体会到“我很能干”的成就感。
总之,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让我们多一点耐心、细心吧!
作者:黎敏锋
审核:仇亚萍
责编:钮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