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侨香部 >侨香新闻

“我就是我” ——自我概念的形成

发表日期:2023年03月28日

周二

Tuesday

图片

“幼教资讯”栏目旨在传递来自国内外的学前教育资讯,追踪学前教育热点话题,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优秀实践经验、政策法规和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权威解读,掌握学前教育资讯的第一手资料,推动理论与实践对话,致力为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家长提供有助解决真实问题、易于理解的内容。





本期推荐



“我就是我”

——自我概念的形成



至今为止,“镜子测试”依然是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最好实验。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简单实验显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的一些延伸实验,有观点认为直到2岁时我们才会出现自我概念。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阿姆斯特丹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实验的过程很简单。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应。

图片

红点实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姆斯特丹测试了88个婴儿,最终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婴儿终究是婴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从这16个婴儿身上发现了三类反应:

(6-12个月)

游戏伙伴阶段

那是别的孩子!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好相处的人。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13-24个月)

退缩阶段

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感到自己存在,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20-24个月以后)

自我意识出现阶段

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块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是通过其他方面的了解,我们知道孩子的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产生了。正是2到4岁这段时间,孩子们开始迅速发展出很多社会性行为,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才是社会性行为产生的基础。如果婴儿没有一定的自我概念,他们大概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关系。

镜子实验也被用于测试动物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在Amsterdam之前,这个实验最早被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鲸鱼和大象。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公园的大象笼里。研究者在大象的头上画上记号,他们观察到大象去碰他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

图片

/图片来源于pexels网站

大象和其他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动物都拥有复杂的社会体系,这并不是巧合,基本的自我识别是与他人交流的关键,婴儿们才能蹒跚着进入社会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Amsterdam, B. . (1972). Mirror self-image reactions before age two.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5(4), 297-305.

[2]Amsterdam, B. , & Greenberg, L. M. . (1977). Self-conscious behavior of infants: a videotape study. , 10(1), 1-6.

[3]中国科普博览 http://www.kepu.net.cn



图片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因教学和传递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或选编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