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侨香部 >侨香新闻

感情纽带:新生儿更喜欢自己母亲的声音|幼教资讯

发表日期:2023年05月16日


周二

Tuesday

“幼教资讯”栏目旨在传递来自国内外的学前教育资讯,追踪学前教育热点话题,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优秀实践经验、政策法规和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权威解读,掌握学前教育资讯的第一手资料,推动理论与实践对话,致力为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家长提供有助解决真实问题、易于理解的内容。





本期推荐



感情纽带:

新生儿更喜欢自己母亲的声音



有关婴儿的研究大多会以婴儿生理反应为科学测量依据,如给他一幅画,他会去看;接种疫苗,他们会哭。但心理学家Anthony J. DeCasper 和 William P. Fifer 选择以研究婴儿听觉,他们指出胎儿在孕期的第九个月便可以对声音产生回应,并且这种产前回应“可能”会促进母婴关系的发展。胎儿在孕期的第九个月便可以对声音产生回应,并且这种产前回应“可能”会促进母婴关系的发展。为了证明此观点,首先要证明婴儿有分辨和偏好自己母亲声音的能力。因此DeCasper和Fifer可以说是“第一人”。






实验过程


DeCasper和Fifer的实验对象是10个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

在生产不久后,母亲会朗读Seuss博士的图书《桑树街漫游记》并被录音。每一位母亲的录音都会被整理编辑为时长25分钟的音频文件。参与实验的婴儿被躺放在摇篮中,戴上耳机,口中放入“非营养”性的安抚奶嘴。安抚奶嘴内装有压力传感器,婴儿每吮吸一次,传感器都会将信号传输到电脑,以此确定每一个婴儿的吮吸基线速率。

《桑树街漫游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是实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婴儿是否会为了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声音而改变自己的吮吸速率。


DeCasper和Fifer认为,如果新生儿可以检测到他们的吮吸速率和声音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吮吸速率从而加大听到喜欢的声音的概率,这个过程非常简明直率。首先,新生儿会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两组之中,这两组的吮吸速率和声音种类搭配不同。


/图片来源于Pexels


第一组,当新生儿的中断间隔时间小于吸吮基线值时,他们会听到自己母亲的声音;当他们的中断间隔时间大于吸吮基线值时,他们会听到另一位母亲的声音。


第二组搭配则相反。这个实验要探究的就是,新生儿是否会延长或缩短他们的吮吸中断间隔时间,以此来增加听到自己母亲声音的概率和时长。




实验结果

在这个实验中,第一组新生儿的中断间隔时间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减少,而第二组新生儿的中断间隔时间增加。在10个新生儿中,有8个按照实验设计改变了自己的吮吸速率,以此来获得自己母亲的声音。第一组新生儿不断缩短自己的中断间隔,第二组新生儿不断延长自己的中断间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这个实验本身足以证实新生儿可以分辨自己母亲与其他母亲的声音,并且他们更倾向于听到自己母亲的声音。


/图片来源于Pexels


婴儿对于声音的发音模式和其他听觉特征的感知能力相当的好,六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察觉6-tone级别曲调里单个音符的变化,也能觉察整体音调的变化——这很好的解释了婴儿对于某个或某几个家庭成员所哼唱的催眠曲的旋律会愈发敏感(Trehub,Thorpe, & Morrongiello, 1985)。看来有“有奶就是娘”,是后天学习来的,而娘的声音,是在肚子里的记忆,出生后,娘的声音,往往伴随着“母亲式的呵护”刺激,所以,婴儿无需睁开眼睛就知道你是不是妈妈了。




参考文献:

《万千心理 · 改变儿童心理学的20项研究第二版)》/ 作者:(美)华莱士 · 狄克逊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因教学和传递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或选编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