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4年05月16日
“恐惧”是什么?恐惧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对某些特定对象、情况或活动的强烈不安或忧虑的感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恐惧是正常的,这是他们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过度的恐惧或持续的恐惧反应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以健康的方式处理和管理恐惧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美妙的睡前时光
在柔和的夜色中,当外界的喧嚣渐渐归于沉寂,一段特殊的时光便悄然降临。这是属于大山小朋友和我独有的睡前时光,是两人心灵真挚的交流时刻。
突然有一天上中班的大山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当我关灯后,他在我耳边紧张兮兮地说:“妈妈,我害怕,这么黑,有鬼吧。”我觉得好笑:“你这是从哪里听到的,怎么会有鬼,都是骗人的,快睡觉吧!”结果那晚入睡明显不顺利,他翻来覆去,很晚才睡着。我并没当回事,觉得小孩子嘛,过两天就忘记了。
没想到接下来几天情况越来越严重,大山睡前不断重复着“妈妈我害怕”,并且恳求我一定面向他躺着,他的小手紧紧搂着我脖子,再后来还要将他的小脸贴在我的脸上,不一会就把他热得一头汗,即使这样,他也片刻不肯松开。
这使我不得不认真思考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这个新问题。原以为在孩子感到恐惧的时候,父母只需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孩子不用害怕即可,少提甚至不提孩子害怕的东西,孩子就会把它们忘个精光,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我那轻描淡写的几句“不用怕”,根本没有帮到他,反而任由他的恐惧感越演越烈。事不宜迟,我马上切换为学习模式,带着问题翻阅育儿书、上网查资料寻求解决方法,再结合自己童年怕黑怕鬼的真实感受,以爱为宗旨,开始行动!
01
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
我压缩了睡前故事时间,尝试睡前聊天,直面他的恐惧,了解他的恐惧,把道理放一边,少说,多问,多倾听。“大山,跟妈妈说说你在这个关了灯的卧室是什么感觉呀?”他马上说“好黑好害怕有鬼呀”。我重复他的话:“哦,房间里太黑了,所以你感到非常害怕。”
02
肯定孩子的感受
我十分真诚地告诉大山:“黑有时确实会让人害怕,因为我们什么都看不清。如果我们不确定身边有什么东西,我们就会害怕,所以现在我们在黑黑的房间你感到害怕,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那么感觉完全没有问题。我很高兴我们能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只有父母从小肯定孩子的感受,让他养成信任自己感受的习惯,他才更有可能拒绝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03
鼓励孩子和我一起解决问题
抛砖引玉,给孩子机会想出他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编一条口头禅,口头禅能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镇静作用的话语上。我轻轻的说:“害怕时我们就说一句口头禅吧,妈妈先想一条:你很安全,妈妈就在身边。”大山马上说:“我们要永远在一起!”我又说一条:“你是害怕的大山,也是勇敢的大山。”他也说一条:“我是维护世界正义和平的大山!”显然这句是歌词,说完我俩都笑了。
04
给孩子讲讲自己的经历
告诉他妈妈小时候睡觉也怕黑,后来和外婆聊过这个问题,让我知道了心里害怕是完全正常的,有外婆陪在我身边,我很安全,再后来开始享受黑暗带来的好睡眠。
就这样时间慢慢过去,他明显不像原来那么紧张了,轻轻搂着妈妈就能睡,后来拉着手也能睡。虽然怕黑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孩子可以确定妈妈理解他,总是和他一起面对,他是安全的,随之带来的是我们母子间亲密感的与日俱增。亲密感让孩子感受到的是陪伴、安全和美好,亲密感给了孩子做自己的自由。
在寂静的夜晚,在幽暗的房间,放下一天的疲惫,屏蔽外界的干扰,我和大山静静躺在床上,大手拉着小手,共度美妙睡前时光。他用天真烂漫的声音描绘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我用温柔的声音回应着他的倾诉。有时他分享着在幼儿园的点滴生活,比如在建构区搭建了恐龙城堡获得了老师的表扬,或是他从第一组换到了第三组,第六组是今天的吃饭冠军,再或者让我猜玩沙子为什么带着围裙,董园长来班说了什么。
有时他会聊到一些感想,比如在学了《悯农》后他认真的说:“农夫饿着肚子太可怜了,我明天就给农夫送口锅。”我好奇地问,“农夫没有粮食,有了锅,也做不出饭还是饿呀。”大山困惑地问,“妈妈呀,四海无闲田呀,他怎么会没有粮食呢,他是没有锅吧!”听到这,忍俊不禁的同时,我很欣慰他是个善良且富有爱心的孩子。
但有时他会谈到一些伤感的话题,比如上中班了快上大班了快毕业了,不舍得离开幼儿园之类的话。还有一次,他紧紧搂着我说,“妈妈,等你老了,我要一直拉着你的手,我永远都不会放弃你的!”难以置信,这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对妈妈的爱,这是多么细腻柔软真挚的情感表达啊。我很惊喜地发现他变得越来越善于表达情感与爱,我们的亲密关系在睡前亲子交流中不断加深。
夜静悄悄的,温柔的月光透过窗,洒进房间,铺在柔软的棉被上。在这静谧的夜晚,爱像涓涓溪流,缓缓流淌进母子俩的心田,发出悦耳的叮咚声,那是爱的旋律,在寂静中回响,温暖而悠长。
- END -
深圳实验幼儿园
为孩子种下一生幸福的种子
深圳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