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家园共育 >家长之家

养娃难,难于造火箭 | 协同育人

发表日期:2024年10月31日








养娃难,难于造火箭



上学的时候,我的发展经济学教授曾说道,这世界上的挑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像照着菜谱炒菜:有手就会,容易模仿。第二种像造火箭:虽然高精尖,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储备和技术积累,但当这些知识技能一旦掌握,成果也是很容易被复刻的——这次能把火箭送上轨道,下次大概率也行。第三种则像养孩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能够被全人类共同认可的统一指南;更让人崩溃的是,所谓的经验并不总是有效——老大这么养行得通,但放在老二身上就如同隔靴搔痒。教授想强调的是,研究发展经济学就像是第三种挑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要去探索。

直到做了父母才发现,教授的孩子可能带得还是不够多、不够久——养孩子可比写发展经济学的论文难多了。它之所以难,不在于这些小家伙们有多么得让人捉摸不透,而在于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要不断地自我改变——放下自己的偏见,抛下自己的立场,用他们的视角去看见、去感受、去理解。




PART.01





越长大越粘人

在旁人眼里,小时候的安安就是长在爸爸妈妈身上的小猴子。小区的熟人见到我们最常说的见面语之一便是“哎呀,安安怎么又抱着呀,你们怎么不推个婴儿车呀?”好心善良的邻居们以为我们对安安尽是宠溺,于是总会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不能这么惯着”、“要培养她的独立性”。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安安是到了一岁多以后才开始更多地被抱着,之前都是坐婴儿车的。那为什么越大越“粘人”呢?

刚过周岁的时候,安安明显地展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表达需求。坐在婴儿车里的时候,她一边指着东西一边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频率越来越多。然而我们发现我们并不能及时捕捉到她所看到的画面,因此也弄不清楚她到底想说什么,更别说准确地回应了。我们问这问那,最后收获的只有一脸茫然。于是我们将她从婴儿车里抱了出来——那一瞬间,我们同频了,我们看清了她手指的物体,听明白了她的咿咿呀呀,当她发现我们也关注到了她所感兴趣的事物时,她“嘻”地一下脸上绽开了花。

抱了几次后,安安就不怎么爱坐婴儿车了。随着月龄越大,她就越抗拒,越想要“抱抱”。我和妈妈有些苦恼,以为是我们惯坏了她,让她变得懒惰、变得丧失了独立性,直到有一天她坐在婴儿车里时,我们因为没有听清楚她说的话而一直追问,问了几次后,安安大喊道:“不想说啦!”那一刹那,我们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然而,安安的大喊同时唤醒了我们所有那些抱着她谈天说地的快乐记忆,我们顿时明白,安安之所以想被抱,原来她是想要和爸爸妈妈看一样的世界,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一起开心地笑。一个要分享、要讲述的孩子,怎么能够忍受坐在那个“自己的声音只会往前飘,却怎样也拐不进爸爸妈妈耳朵里的”婴儿车里呢?从那天以后,我们再也没有把安安放进过婴儿车里了。


PART.02





看不腻的《冰雪奇缘》

安安在三岁半左右的时候看了第一次的《冰雪奇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半小时的电视时间都要用来看《冰雪奇缘》——看完第一季看第二季,然后再返回头看第一季。就这样连轴转看了11个月,天天如此。曾经,安安对《冰雪奇缘》的痴迷夸张到让我和妈妈感到焦虑——“这样看真的没问题吗?怎么天天都是艾莎?这么刻板?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我们好说歹说想尽各种办法让她接触其他的动画片,可是安安都很抗拒。直到有一天我们从幼儿园老师发送的照片里看到了一些变化——以前照片里的安安总是独自一个人玩,现在她的身边有了朋友!而后根据老师的反馈我们了解到,安安总是在学校里和朋友们讨论、扮演着《冰雪奇缘》里的情节。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是《冰雪奇缘》给安安带来了朋友,是《冰雪奇缘》给安安带来从未有体会过的友谊,是《冰雪奇缘》给安安带来了学校里更多的快乐体验。她为什么要不断地看、反复地看?也许就是因为她想要有朋友,想要和朋友们一起玩儿。

当我们看见了安安,我们便理解了安安。于是,每一天每半个小时的《冰雪奇缘》,我们都会陪安安一起看,和她讲解释她看不明白的地方,给她观看额外的番外片段,直到第11个月,安安自己提出要看《头脑特工队》。



我不知道该如何总结这些故事,但似乎与遵循那些所谓的“孩子从小培养独立性”与“孩子要多接收不同的新鲜事物”之类的育儿观点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尊重当下孩子的需求。我们一直在尽力做的与其说是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链接孩子。想起一本书里写过“父母需要的是事实,而不仅仅是建议”——是啊,育儿不像做饭,也不像造火箭,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完美公式。他人的建议与答案,或许在自己的养育中并不适用。关系是养育的核心,而积极关系的建立,永远离不开以孩子的立场去看见、去感受、去理解。










END


深圳实验幼儿园

为孩子种下一生幸福的种子